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12277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7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6集钟茂森博士主讲(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钟茂森博士主讲(第一集)2007/2/2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52-197-01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弟子规 , 弟子规是一部讲人如何落实德行的一部教材。人希望能够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想要学佛的人,能够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 弟子规便是最好的入门根基。许多人都说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就有一点轻视的心,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但是要知道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大人、父母是更应该学。不仅是大人学,哪怕我们这一生希望学佛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这个根基也必须要扎好。因此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用大人的角度来学习弟子规,从一个学佛人,如何来落实入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所以我们这个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基为题。修德,不仅是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真是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大德,也必须从弟子规来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生,成家立业,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规入手。现在师父上人净空老和尚,正在香港讲华严经 ,他前些时候在讲经里面谈到, 弟子规决定不能小看它,它是入华严的根基,它与华严经 、 无量寿经也是无二无别的。师父上人既然说出这个话,证明弟子规是多么的重要。可能你听

3、了这话有点不服气,这弟子规是给孩子学,可以上课,所谓童蒙养正,圣功也 ,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 华严经是佛教里的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於是佛法面的最高峰,怎么能够跟弟子规同日而语!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师父上人讲出这句话,他是在华严境界里面来谈,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里面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这种修为,可是里头同样含有华严深奥的玄理。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这些生活日用平常当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对弟子规才会轻视。你看华严经里面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面就有个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 ;换句话说, 弟子规里所讲的

4、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的义理。比如说弟子规第一句,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代表谁?他是代表一切众生。佛法面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等觉菩萨才能做到。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若有急难恐怖他就立即现身,令你得以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理是相通的。更何况弟子规里面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这种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这种性德是人人都本有的。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现在因为迷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要恢复我们的自性,要通过去修持这些性德,把这

5、些性德做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弟子规的修学,我们今天的讨论,就跟一般我们学习弟子规的这种讨论方式就有所不同。我们是通过一个做为大人,做为父母,做为修道之人,做为在世间想立业,甚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业的,这种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既然说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为了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们来做个试验,来看看弟子规里面能不能够具有华严经的这种大格局?末学今天可以说是不揣冒昧,学问、道德虽然很浅,但是也愿意用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我们今天开始的讨论,讲的弟子规就试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当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老法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同时能

6、够令大家对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正是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也不可能入境界。效仿古来大德的做法,像莲池大师曾经注释阿弥陀经 ,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华严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 ,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十门开启也就是十种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古来大德所说的, 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 , 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 。从这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居士,他们的注解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具有华严的架势。老法师今天说弟子规是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也是无二无别,那我们也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解释。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是哪十门开启,第一是教起因缘,第二是本文体性,第三是本文宗趣,第四

7、是方便力用,第五是所被根器,第六是藏教所摄,第七是部类差别,第八是传会讲释,第九是总释名题,第十是正释文义。我们就试著在这十个方面来开解弟子规。首先谈教起因缘,所谓教起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学弟子规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刚才讲到,很多的父母他们会觉得弟子规是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但是往往让自己的孩子学弟子规,背弟子规,孩子能够背得烂熟,可是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违犯弟子规。比如说他能够背诵弟子规入则孝 ,孩子对父母都不讲礼貌,很傲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孩子们他学了弟子规,反而一条都没能做到?这根本原因在於父母他自己没有真正落实弟子规,他没有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样子。如果能够

8、做个好样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做到,他自然就有样学样,他就能做到。所以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自己身正,就是你做个好榜样,你能说的都能够做到,你说孝顺父母,你就表演给孩子看,我是这样子孝顺老人家。孩子看到你孝顺父母,他就能够理解,他就能够做到入则孝这一篇。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到?所以为什么要大人先要学弟子规,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其实不是让孩子来学,首先得让大人学,是大人学了以后,把弟子规一条条的做给孩子看,孩子这么学的,是身教。所以言教不如身教。我们在这几天来共同学习弟子规会看到,弟子规所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修德立业。一个人只要有优良的品德,他就能够在

9、社会上立於不败之地,就能够为人所尊敬。哪怕你是想在这个世界上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想有所成就,也得要修学弟子规。孔子教学生,他孔门四科里面,四门教育第一个讲的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头两条德行和言语,在弟子规上来落实的。你看那些总经理招募员工,他看你这个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赖,对工作负不负责任,都是用这些方面来考核的。所以我们就晓得,弟子规能做到,你的事业就有成功的根基。对於学佛的人来讲,功夫希望能够迅速的得力,基本的德行修养必须先得做到。很多人,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烦恼习气压伏不住,老是起现行?老

10、法师就常常说,这是因为我们基本的德行没有基础,佛教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就没有根基。所以老法师提倡儒家的弟子规 ,道家的感应篇 ,佛家的十善业道经 ,这三门是基础的德行修养。这个得先做到,然后再谈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得建立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所以,学弟子规的因缘,我们看到是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是浅深是相通的,弟子规上面所讲的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浅的生活小事,貌似给孩子学的这些日用平常生活小事,但是这里面含有深的道理。所谓古人讲的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这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所有河流的那些味道,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大海水里头。从这里看出弟子规的每一条都含有很深的玄理,

11、我们用这种恭敬心去学习弟子规,也一样能品会到华严的味道。很多深的理从哪里悟?就是从生活小事上悟,从最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础来悟入的。以前古时候有这么个例子,有个人叫杨黼,他有一天,他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听说有一位叫无际大师的,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访无际大师学道。背上背包辞别了他的老母亲,就赶路去找无际大师。走著走著就遇到一位老和尚,这老和尚就好像在等他,迎面而来,说阿弥陀佛,施主你要去哪里?杨黼就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我现在就去找无际大师学道。这个老和尚就笑著说, 你找无际大师,不如找佛!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就能见到,你不如跟他学道。 杨黼一听,是吗?还有佛在世,那在

12、哪里?这位老和尚就说, 这位佛,你就现在回去,你就注意有位披著一条毯子,脚上倒穿著拖鞋的,那一位就是你应该拜的佛。 杨黼听了很高兴,立即辞别了老和尚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天色已晚,夜深人静,杨黼就敲门,回家了。这一路上还没见到这样的一个披著毛毯,倒穿著拖鞋的人,他心里正在纳闷。敲了门,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听到了儿子叫门的声音,非常高兴。因为老母亲想念儿子,一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得赶紧去开门。她已经入睡了,马上起床随手抓起一条毛毯,因为匆忙的缘故,穿鞋都穿反了,倒穿了拖鞋,急急忙忙的来开门。门一打开,杨黼一看,他马上就省悟了,原来活佛是谁?就是这堂中老母。后来杨黼悟了,他也就不再去出外寻师访道,他就在

13、家里注解孝经 。他悟出,其实深妙的道全在日用平常,全在孝顺父母这些基本的德行当中。当他注解孝经的时候很有感应,到他墨汁写完了以后,他去池水那里挑点水去磨墨,结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的涌起来给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经现成。这说明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所尽的义务当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用平常当中就是道,会学的就学上了,不会学的,你出外去找什么道也是学不通。孔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切近的这些事情里头去学习仁的方法,就是仁义,就是孔子把仁做为他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学。当然如果对孩子,让他从小就能够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他长大以后,他真的是有非常

14、深厚的根基之后,他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这种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当年我们恩师净空上人的老师,李炳南,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这种童蒙养正。我们的老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规 。可见得大德所重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弟子规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里面编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导为纲目。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这些句子来做为纲目,加以开解。从这条可以看到弟子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子当年要教导学生,就是用这

15、一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门弟子能够成就世间圣贤,佛门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大家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正是如此。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 ,训导童蒙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改名做为弟子规 ,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个字做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佛门里面也是要求入佛门之后,也有这种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你看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曾经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16、,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 ;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萨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讲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里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 太上感应篇 ;修十善业 ,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 ,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为什么老法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也得要好好的落实。这条不落实,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