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60084639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课程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 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 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

2、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 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 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

3、一 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 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 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 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 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 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

4、累的最宝 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 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 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 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 要下功夫研究

5、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 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 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 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 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第三,要积极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新世纪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对特殊教育的支 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需要认真研究一下能够应用于不同残

6、疾类型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 有哪些,最新成果有哪些,其中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推广应用的又有哪些,效果 普遍比较好的是什么?新课程内容如何适应?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育信 息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渠道、学生与教师 教的关系,还是从教育教学组织、评价、管理等等方面,都作为一种原动力给特殊教 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使信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何 充分发挥其潜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谈谈农村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

7、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 要求,修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 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从事 农村智障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教改信息,使智 障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农村智障教育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农村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培养学生懂得热爱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

8、神; 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自我服务的技能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培 养智障学生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向普通教育看齐的倾向, 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普通教育模式 的束缚,强调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 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 学活动及教育环境,同时也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效, 以发展和促进智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为中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能够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对新课程设置原则的认识智障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新的

9、课程设置原则, 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实用性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体现 了对智障学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如: 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等课程的设 置。选择性课程着眼于智障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 康复),强调给智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智障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如: 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的设置。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学 校的

10、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设置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旧课程与教材内容适用于轻度智障学生,过分强调智障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数学题来评价教学工作的成效。而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视不够。 从这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 入学新生的智力残 疾情况越来越严重, 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过多,要求太高,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从矫正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入手,强调知识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有计划地带领智障学生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缩小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的距离, 让智障

11、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获得自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 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健康咨询、行为矫正等课程计划纳入大纲中,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康复 训练,消除他们长期依赖家人照顾的无奈状况,成为自立、自强的人。2、重视智障学生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研究对智残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在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智障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农村智障学生的未来,为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在新 课程改革中,农

12、村培智学校要结合当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好此类课程。真正做到低年级注重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训练;中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训练;高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培养训练。只有从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情,合理利用好各项资源,真正实现文化知识的 学习与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而创造条件。3、重视学科课程间的融合原先培智学校实行的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脱离智障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存需求,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课程的设置也过于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学 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对智障学生各种能力的

13、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也忽视了 各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设置,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都提出基本要求,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新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艺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 育教学中去。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以智障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补偿性、可操作性,通过学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其自食 其力,立足于社会,最终也能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之人。4、重

14、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新课程设置方案中讲到: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 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 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农村培智学校课程的开设更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农村培智学校在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培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培智学校的教育最终要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校本课程的编写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要体现多样性与差异性,要能适应智障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还要结 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我校根据学校地处丘陵地区,比

15、 较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具备800多亩实验基地的优良资源,从花 卉种植、果树栽培、大棚蔬菜的栽培、水产养殖、家禽喂养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和研究,编写了种植、养殖两套校本教材。通过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 开发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要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 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更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三、对新课程评价机制的认识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普通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 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

16、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 展。”笔者认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更要以“创造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来适应新课程改 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1、在指导思想上: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重视对智障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为“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全面反映智障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 学生、教师、学校不同层面的发展。2、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该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