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60031920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古今

2、联系,中外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1讲 夏商周(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中央: 地方:,相、卿士、卜、祝、史、师,侯、伯,血 缘,分 封,“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血 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3、、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世袭制,禅让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本质)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 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

4、,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配到各地,广建封国(诸侯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3、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地区和人民,(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诸侯权利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义务 :,服从政令;定期朝觐; 守疆、作战;纳贡,(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4、特点及实质 特点: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5、作用 西周扩

5、大了统治区域。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造成春秋战国时割据混战。,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

6、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既是兄弟, 又是君臣关系。,大小宗示意图,4、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数千年来保障了统治者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对当今的“认祖归宗”“尊宗敬祖”观念以及家乡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和国的统一,(三)、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三、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7、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四)、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况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指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两个概念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自然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第2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发展历程:,一、概况,萌芽:战国,法家思想,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顶峰衰落:明清,3.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秦

8、: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内容:皇帝制:,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但秦始皇并未实际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 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国与家同治。,郡县制:,郡县 乡里,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9、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军务 (虚有其位),分权,分军权,“贤”与“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相同:,不同:,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基础:前者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后者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前者由皇帝直接任免,后者由世袭产生,官员权力大小: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影响: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易导致统治者独断专权;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2、特征: (1)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2)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二、秦:

10、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作用及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的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三、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1、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地方

11、: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势渐强,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2、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皇 帝,九 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地方:A.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州 作为监察区各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 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通过这一 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和诸侯王的监督。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加强,逐步增加 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为 “ 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 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 州郡县三级制。,B.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

12、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样就分割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021/1/7,28,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1、隋唐中枢权力 机构:三省六部制,作用: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重大创造 历朝沿袭,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四、唐朝中央集权的完善,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异:(1)目的不同: 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2)三权的内容不同: 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3)分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美国

13、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4)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同: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 作用。,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和藩镇割据,(1)唐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唐太宗时依据山川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玄宗时调整为十五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地方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2)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形成相对独立的藩镇,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十国:

14、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1、背景 鉴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以及北宋通过兵变建立,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军政,行政,财务,资源,中央:,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2、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措施,地方:集中军权,更戍法,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财赋运中央,民政,3、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影响 利: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 弊: 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 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

15、,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六、元代:中央,中书一省制,元朝地方管理制度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地方行政区划:行省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宗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隶属江浙行省。 行省制度建立的意义:(书P13)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

16、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旨在消除割据纷争,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要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改土归流”的含义 “土”指土司。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流”指流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历史上把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二、“改土归流”的实施 1、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但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2、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