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年224)

上传人:1728****196 文档编号:160019949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年22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年22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年2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0年22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课程代码:00164)第一章1. 劳动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1).劳动 (2)人口 (3).劳动适龄人口 3. 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4.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劳动力的数量。5. 哪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6.劳动力的三个需求: 1.企业需求 2.行业需求 3.市场需求7.长期与短期劳动力的需求的区别:短期: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以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性竞争市场)(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9、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或技

3、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劳动量投入的速度。10、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11、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工资的上升与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12、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13、劳动力需求的五种状态:(

4、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几何图形为垂线;(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几何图形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几何图形为直角双曲线;(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几何图形为相对扁平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几何图形为水平线。14、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数学表达式为E=(L是劳动力,W是工资率)15、现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为两类: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16、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代替;劳动力需

5、求的交叉弹性值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互补。1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18、如果只考虑劳动与资本两个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 (3)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19.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

6、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我记得是老师让回答这段的,所以写上参考)【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 (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2.劳动力供给的几个要点:(1)个体决策 (2)个体意愿 (3) 时间要素3.劳动力的供给与人

7、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4、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100%(2)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100%(3)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100%5、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6.哪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一,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悲观性劳动假说。总的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7.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

8、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8. 悲观性劳动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9、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10、劳动力供给分为5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11.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移动。

9、12.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13.效用概念: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14.基数效用: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的效益。15、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量随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的变化而变化。16、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变化对商品消费量变化的比:边际效用=17、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增加,总效用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10、18、总效用不在增加,边际效用为零。1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20、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第三章1.古典经济均衡含义:(1)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2)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方面含义的均衡称为古典

11、意义上的经济均衡。2.依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是指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种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3.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定性的不同规定,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间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均衡分析则相反,认为经济变量调整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4.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型: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5.劳动

12、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所谓均衡工资就是在此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量的相等状态。6.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3)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在供求双方反向变化时,例如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造成降低工资的压力,而供

13、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形成提高工资的推力,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7.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8.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困难的。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

14、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4)在劳动力供求既定的前提下,还有一些原因使得劳动力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如信息的传递速度、经济体制与劳动体制、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等因素。9、自愿失业概念: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10、内部劳动

15、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组织结构;(2)组织原理。 11、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 (2)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现在与过去相比,则已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3)从历史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12、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如何:内部劳动力市场特比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定的组织惯例、章程或者制度等来进行。在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析中,由于劳动力的分配被认识是通过市场的价格竞争机制进行的,因此,诸如工资差别的状况就被看成是

16、劳动了分配的重要因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并不否认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但同时强调企业内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与外部市场的劳动力分配机制之间有者重要的的性质差异。(老师留了问题没画答案,自己整理的。在129页)1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1)职位管理上的规则;(2)薪酬管理上的规则;(3)教育、培训的规则;(4)劳动关系的规则。第四章1.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在劳动时间以外,劳动者恢复和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工日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的时间,工时是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3.工日不仅包括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