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59965591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 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 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 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乂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 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 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 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 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 缔固。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

2、,它的每次 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问 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 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 周至汉为成长期,由 汉至唐为兴盛期,由 宋 至消为繁育期。由 消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 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 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 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

3、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 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 响。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 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 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 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 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 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 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 济是文化

4、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乂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 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 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乂有一些口才的 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 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

5、,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 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 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根植在人心底的 东西。婚俗文化是人类最具共性的文化之一。婚俗文化也能最直接的反映出 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下面我们就试图通过对汉唐 婚礼、宋代婚礼,文革婚礼和现代婚礼的对比与分析来看一看这四个时期社会 形态的变革对婚俗礼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演变,把个人的一些观察与思考与 大家分享;一、汉唐婚礼的要义与特征受科技发展限制,现代人谁也无法准确的描述真正的汉

6、唐婚礼是什么样 的,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所谓汉唐婚礼也只能是根据有限的文史资料记载,利 用近现代民俗专家挖掘与研究的成果,再经当代婚庆人的整理与演释而展现出 来的。它与历史的原貌必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就其要义与文化内涵,还是让 人能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份独特魅力所带给我们的灵魂震撼。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三 千一白年的古都长安,无不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服章、礼仪 乃我华夏文化之精髓。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婚礼不只是一对男女的结合,两 个家族的联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彰显出汉家中正大气的风采! 这是西安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永庆先生主持

7、仿汉唐婚礼的一段开场白。汉唐婚典,主要包含七项礼仪,依次是;沃盥礼、同牢礼、合督礼、结 发礼、拜堂礼、执手礼、立信礼。它们所分别代表的文化内涵大致为;沃盥礼;沃盥礼是指入席前为新娘、新郎浇水盥洗,表达出新人对婚礼的 郑重之情。汉族传统礼仪强调洁净意识,而行沃盥礼”在洗手洁面的同时,也寓意着新人精神上的洗礼,表示着两位新人怀着纯洁明净的心开始投入新的生 活。同牢礼:古有明训: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同器。同牢礼是指新人在婚礼上同席用餐,宣告从此在精神上、生活上合为一 家。在此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顺境还是逆 境都将始终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扶持、彼此鼓历、彼此照顾、彼

8、此关 怀、彼此爱戴、彼此温暖、行同牢礼后,即表示两位新人从此开始一起生活, 同席而坐,同器而食,同榻而眠,福寿同享,甘苦与共。长相厮守、永不分 离。同牢亦有牢固之意。合督礼;将一个完整的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葫芦的一种)取中刨为两半 为杯。再将甘甜的美洒倒入其中,葫芦淡淡的苦味与甘甜的美洒融合。新婿新 妇合督而饮,先饮半杯,然后交换再饮。饮毕,将葫芦拼接如初,红绳系牢。 象征新人从此夫妇一体,合二为一,相互依存,永不分离。结发礼;身体发肤乃父母血脉孕育而成,不可轻易损毁。婚礼上新婿为新妇剪 下一缕头发,再由新妇为新婿剪下一缕头发,两人将头发用红绳系紧,挽做同 心结,收入锦囊,一世珍藏,是为解

9、缨结发礼。意指夫妻双方血脉相融,白头 偕老,永结同心。拜堂礼;拜堂礼乃是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是两人婚姻关系取得天 地护佑、族人及亲朋认可、合法夫妻关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在古时只有拜过堂 的夫妇、才算正室、白年过世之后,才有资格敬入本门宗祠,所以,拜堂时亦应有本门宗族中的尊长在座,以示见证,并要行中国人心目中最重的礼节兰拜九叩”大礼。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每拜三叩首,以示郑重。(据考证:在汉唐时期的婚仪中,无拜堂环节,新婚第二天拂晓有拜舅姑礼仪。宋代以后 并入拜堂仪式中,)执手礼;在古代,受封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婚女嫁之前,男女之间绝不可有肌肤之亲,尤其是女

10、人亦不可越雷池半步,只有 拜堂之后的夫妻,方可牵手而行。执手礼意在当众消除男女之间的拘促感,允 其牵手,让新婿新妇初赏爱的味道,为同床共枕做铺垫,进而完成养儿育女, 传承家业的重任。在历史不断的演化中,赞礼者 (后称司仪)不断赋予它更多儒家 文化的内涵。亦有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共食。执子之手,与 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同归! 等祝福的含意。立信礼;上述礼仪行完后,即表小两人夫妻关系确立,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 风顺,尤其是婚姻,一路走来,还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考验,为了他们能天长 地久、不离不弃,应立信为凭,既是信物、当可长久保存。所以新人互赠

11、的信 物,通常是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如、玉、金、银等,在中国自古就有 金银有 价玉无价”之说。汉唐时期尤以玉为贵,玉件当为馈赠首选。金次之,平民 白姓,无力消费玉、金者,银可替之。汉民族对玉的情有独钟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仁、义、礼、智、忠、信的象征。古人这样形容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如罄,乐也;瑕不掩瑜,忠也;气如白虹,天 也;神见于山,地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新人交换玉佩以为信物,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也如玉一般忠贞圣洁。今观汉唐婚礼最大的感受是大气、庄重、尊贵、典雅,与西方的教堂婚礼 相较,更具仪式感,显得更加的神圣。让人明显感受到了

12、婚姻赋予给一对男女 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经过这个盛典的洗礼,让人有一种不知离婚为何物”的感觉。它把对神明的敬畏,对高堂的敬重、对夫妇之间的敬爱,彰显的淋漓尽 致。难怪汉唐礼仪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已经完整的涵盖了婚 姻赋予一对新人的全部使命,以及家人、友人对新人的盛情祝福,集中体现了 中国儒家文化之精华,这也是它历经二千多年,在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己经非 常发达的今天,还能穿越历史,历久弥新,受当代年轻人追捧的根本原因。国家、国家,家乃国之本,家庭稳固是社会稳固之根本。历朝历代都把婚姻礼 仪法典的修撰列为重中之重。由于受封建世袭制度的影响,严格的婚姻礼仪, 庄重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

13、内涵,似乎成为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血脉之正统, 7工山之稳固的重要形式之一。宋代大理学家朱子所著家礼更是成为近千 年民间婚俗礼仪的范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法律即为婚姻法, 婚俗礼仪即是婚姻法典精神主旨的集中体现。所以说,任何婚姻礼俗的形成与 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婚礼习俗的影响及其演变。受政治体制局限,汉唐婚礼具有明显的皇家礼仪风范和宫廷婚礼的特征,汉唐 婚礼虽然彰显出大气庄重,尊贵典雅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不易模仿,难以推广的敝端。唐末宋初时期,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庶族地主力量的发展。

14、婚姻中的门第观念逐渐弱化,由唐朝的 家 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演变到宋代的婚姻不论阀阅完成了制度的改革,这为婚礼 习俗的演变带来了契机,宋代商品经济的极速发展,乂为婚礼习俗的演变提供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通商贸易繁荣,导致外民族文化的融入,也直接诱导 了婚俗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促进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溶合,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在 取士不问家世”的社会环境中,大批平民子弟进入统治 阶层,参预社会管理工作。由于这些参与管理的仁人志士,出身平民阶层,导致 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开启并推动了宋代社会平民化 的进程,促进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相互交融,推进了宋代俗文化的迅猛发 展,主

15、要表现在代表市民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 艺为主要门类的白戏伎艺大为兴盛。瓦舍中士庶咸集 ,热闹异常。宋代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引导着宋代文化向着俗文化 的方向发展。在俗文化的强力影响下,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呈现出雅而俗化的 趋势,强调了对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婚俗文化也表现出简便、 通俗和实用的特征,这一变化为婚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他们在继承 前代婚俗传统的基础上乂按照当时市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衍生了许多适合 自身特点的婚姻习俗。并将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婚庆活动,形成了热闹喜 庆、简便通俗,易操作,易仿效的特点。因而也就更易推广

16、和流行。宋代的婚礼虽沿袭了古代六礼的基本过程,但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在实际运用中很难顾全,逐因陋就简,便出现了各阶层、各民族,各经济 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不遵礼规的情况也日益严重。为整肃婚仪,净化民 风,北宋晚年朝廷还颁布了政和五礼新仪。以警效尤,为极力推广新政, 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官办司仪培训机构,规范统一文本,以正视听。甚至连嫁 娶时各阶层人等的赠送财礼的数量都有明文规定,供事家遵循。这在中国历史 上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人虽对传统婚俗进行了大胆的去繁就简,同时乂根据当时 的社会特点添加了两项礼仪,以致对后来历史各代婚俗的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由于宋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 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俗称 插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