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59955074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算法推荐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算法加剧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与泛化。由于缺少直接观测信息茧房的量表,所以需对信息茧房的公认特征进行剖析。在信息供给端,当前,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等不同模式的传播渠道并存。不同媒介的信息分发各有侧重,满足着用户不同维度的信息需求。例如倚重人工的传统媒介,强调社会共性信息解决,通常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而社交媒介则成为各类偶发

2、性信息与意见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媒介使用的多样性意味着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与观点,为了解和评估事实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但是,对算法持负面态度者坚持认为,算法型媒介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致使用户成瘾,并“收割”用户有限的空闲时间。这种时空的侵占降低了用户与其他类型媒介接触的可能,信息渠道变窄,使媒介多样性受到影响。在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基本上人们提到信息茧房时,都会涉及到信息偏食导致的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对观念、态度与决定等的影响。认知均衡理论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面对复杂纷乱的信息,人们容易感到无所适从,为缓解心理焦虑,

3、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以保持认知的平衡。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加剧了上述心理认知,用户将信息选择的权力交给算法,算法根据用户惯习投其所好,形成所谓“过滤气泡”。如果“过滤”仅涉及个人的娱乐爱好,倒也无可厚非。但算法忧虑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算法的“价值无涉”可能导致舆论治理的危机,尤其使得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但一些观点认为,用户对于不同信源的信任程度并不一致,用户未必就相信自己日常接触的媒体。在人工智能主导信息分发的时代,所谓把关的权力并未轻易让渡给智能算法,而是通过开放算法原理、加强人工审核、优化推荐系统、引入专业内容生产团队,为算法持续注入了人本与理性的价值。实际上

4、,信息分发所依赖的算法,已具有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算法型信息分发平台很少会使用同一种算法。采用多种算法的信息分发平台所具有的社会构造,从信息流动来说,总体上能够有效地避免“茧房效应”的发生。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媒体控制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存在。算法则将媒体的传播主动权部分分流到了受众手中,使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同时,由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是各不相同的,经由算法推送的新闻经过用户的分享,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摘编自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材料二: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5、,生活世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层层过滤、慢慢引导、逐渐上瘾、摆脱不掉的“阿得拉社会”(阿得拉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聪明药”)正在全方位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智能过滤机制中,也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封闭性用户被孤立和隔绝,个性化的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隐蔽性你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强制性算法的决策权在过滤程序手里,你无法选择,也无处可躲。 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过滤”的问题。然而,在智能时代,当这个问题以过滤泡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忧虑在于

6、,当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生活其中? 首先,要分清“技术趋势”与“技术事实”。技术发展是一个多种矛盾相互激发的过程,存在着一个大的趋势,同时还蕴藏着多样的可能。在未来,过滤器将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技术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要求掌握过滤技术的实践主体考虑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给出更加优化的过滤方案。 其次,在自动化时代要保有“健康的怀疑精神”。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自动化”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我们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的精神”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再次,

7、要敢于反视结构,能够反思自身。信息理论家维纳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无数可能与信息有关的人”组成。这句话阐明了两层关系:在一个信息和控制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由与信息相关与否的关系来定义的;而这样的关系形态,最终被建构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坚固的优势地位。 最后,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关注个人应有权利。算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存在着技术门槛和社会边界,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生产:它使用技术语言为现实世界打造了一个“数字孪生”,是一个多行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在过滤泡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科技公司、程序员,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对算法进行了集体建设。虽然目前阅读和开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但算法

8、时代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关注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保持对这种“在20世纪发挥了核心作用”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这也是成为数字公民的应有之义。(摘编自方师师如何在“算法过滤”的世界里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技术忧虑者担心算法推荐造成人们进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理解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既有经验进行筛选和过滤信息。B智能过滤机制中,隐藏着封闭性的问题,用户置身于过滤泡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C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群体极化、确认偏误等的论述,都与“信息过滤”有关联。D在智能时代,基于算法和大数

9、据的“自动化”会导致我们丧失“生命知识”,沉浸在被“编排”好的知识体系和感官体验中,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媒介、社交型媒介、算法型媒介信息分发各有侧重,交换偶发性信息与意见,社交媒介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B对算法持负面态度的人主要是认为算法媒介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变窄,使传统媒介“压舱石”功能失灵。C算法将媒体传播的主导权交给了受众,使受众不再是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D阅读和开箱算法对我们数字公民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我们应该保持对算法的技术形式的了解、监督和评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滤气泡”现象的一项是(3分

10、)A微博、知乎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内容和用户B淘宝网首页个性化精准送达的广告C百度搜索关键词,不同用户呈现的信息并不相同D今日头条的首页推送新闻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戴车匠汪曾祺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

11、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

12、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

13、少。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

14、惦记起戴车匠来。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呢?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一九八五年七月6下列对本文相

15、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以“景”来形容车匠的店铺,明显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回忆。B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和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异曲同工,都表达了人物的审美追求。C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D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