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精选可编辑)

上传人:1728****196 文档编号:159935606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精选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精选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精选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精选可编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分学校:高埗低涌宝文学校 姓名: 一、设计理念: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原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根据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制定了“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方案,在前期分析(

2、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者、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二、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科书P例1,是关于平均分的内容,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属于重点知识之一,所以也把它编排在比较前面的位置,这节课的内容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有了对平均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除法就有较好的教学。而且平均分在实际的运用中有比较大的用处,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发奖品,分物品等都能用到平均分。学生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要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份要一样多的才是平均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也是人人平等的意思,要让学生

3、树立起人人平等的思想。所需课时1课时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此课时的学生正是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七、八岁,还是属于儿童阶段,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学习这件事还是比较不重视。我可以根据他们爱玩的这种特性,来实行玩中教学,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过这个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牢固,大多数同学思维活跃,脑筋转动的快,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应能力。2. 学习风格分析根据卡波等人研究发现,学习风格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听觉型逻辑性、视觉善于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机型、肢体动觉型,考虑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

4、,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从之前的其它课堂的上课情况观察看,本班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为听觉(主导)、动觉、视觉三种类型混合分布的状态,此年级段的多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不长,课堂有时会很吵闹,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或者给予表扬等奖励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3. 学习动机分析二年级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动机则主要有四方面的成分:一是学习的内容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吻合,学生对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会表现出越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常遇到分东西的机会,而且对分东西表现得特别喜欢;二是学习的相关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这一年特点,很适合学习“平均分”这一

5、知识;三是自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低年段学生爱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四是满意度,这是态度情感层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强化外在的学习动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什么是“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2、过程与方法:(1)将平均分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除法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五、教学重点:让

6、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六、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七、教具准备:糖粉笔圆卡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动手操作。引入:小朋友们,我想请你们帮老师一个忙可以吗?看!老师这儿有6块糖,老师要把这6块糖奖给昨天作业写的特别好的、和同学,你们谁能帮老师把这6块糖分好呢?请同学们动手分分看,记住一点,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每人同等数量的糖)。(2)每人分到几个糖?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

7、,重新均等分配。把全部糖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只分了一部分糖,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糖,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老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二、深入新知。1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2理解“份数”的含义。(1)看一看下面图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

8、什么?(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5)考考你。(情境)刚才,大家都完成的很好,现在老师有个题目要考考大家。小红想把8张圆卡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1) (2) (3)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张圆卡,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三

9、、拓展应用1巩固加深。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有12张圆卡,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请你帮帮我!(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个小朋友分几个?(2)如果有4个小朋友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3)这12个圆卡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4)全班交流。2应用完成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1题。(1)老师“下面四种分法,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先同桌交流,再指名说。(2)书本第8页的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独立完成课本第1

10、1页练习二第一1、2、3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九、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十、板书设计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十一、理论依据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

11、,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糖,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在课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

12、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应该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才公平,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让自己提问时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 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