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研究张慧君(滁州市滁州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加快了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化特征,促使从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由 1979 年 8.3、12.7 万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144.2、114.3 万人,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并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 ,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提高了许多,消费观念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转化,使得阜阳市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由“基本小康”向“殷实小康”过渡,生活质量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 [1]产业结构的演化对阜阳市城市化进程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城镇化率达到 29%,但仍然低于全省 34%和全国 43%的平均水平,同时对阜阳市的土地利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土地利用结构的多元化,但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阜阳市要注重其产业结构的演化并编制好规划,促使阜阳市向者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阜阳市;产业结构;从业结构;城市化0 引言阜阳市位与肥沃的黄淮平原上,有着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历来农业都十分发达由于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阜阳市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阜阳市也开始注重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并促进产业结构不断的健全和优化,并呈现出一些特征,对从业结构、人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等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本文,我们来共同研究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1 研究区概况阜阳市位于黄淮平原的南端,安徽省西北部,地处 114°52′E-116°30′E,32°24′N-33°35′N,东西长 172 千米,南北宽 130 千米,全市面积 9775 平方千米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及界首市,人口 932 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目前,阜阳市的人口密度为 950/平方千米,远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口的平均密度阜阳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这里地处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 [2]。
正是拥有这些资源,阜阳市可谓是个农业大市同时,阜阳市也是个劳动力输出大市,每年都会为沿海地区定量输出大量劳动力随着时间的变化阜阳市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阳市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向合理的趋势演化本文分析了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2 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要想研究阜阳市产业结构的演化,首先应该加强对阜阳市产业结构的研究即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做进一步的研究,其次是要对由对阜阳市产业结构的研究得到的阜阳市产业结构的演化特征的研究由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得到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2.1 阜阳市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目前,阜阳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完整,尤其是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已迈上正规2.1.1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门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3]阜阳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地形平坦广阔,土层深厚,气候温和,河网比较稠密,地下水资源丰富,光、热、水配合较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这是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对颖州(今阜阳)的赞誉现如今,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中药材、蔬菜、水果等,是国家商品粮、棉、油、肉的生产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全国山羊板皮重点产地阜阳市的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以及粮食产量都位居全省第一,是我省最大的农耕区阜阳市的天然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农业耕作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无保存,现皆为人工栽培树种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市约有泡桐、杨树、银杏、香椿、桑等 51 科 160 多种树木,可见阜阳市的林业资源也是比较发达的阜阳市的养殖业一直以来是阜阳市的传统产业,饲料、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阜阳市是全国优质肉牛肉羊主产区,第一批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也是全省畜牧业第一大市2005 年,猪牛羊兔饲养量分别占全省的 1/6、1/3、1/5 和 1/2阜阳市的渔业也比较发达,主要分布在河流处,多半为人工养殖2.1.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通常包括工业和建筑业近年来,阜阳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经济是中心、工业是重点”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工业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工业经济在阜阳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大副提升。
按照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阜阳市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规模工业和重点产业不断推进依托资源优势,阜阳市已经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煤电、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六大工业支柱目前,阜阳市的建筑业也蒸蒸日上,城区不断扩建,且越来越体现现代建筑的风格2.1.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叫第三次产业或第三部门,是国民经济中各种服务行业的统称,主要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目前,阜阳市的第三产业已比较发达,市场彻底改变了凭票供应的短缺经济时代,告别了“卖方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货足、物美、质优、价廉的“买方市场” 狭窄的泥巴路、砂礓路被宽敞的沥青路、水泥路、高速公路代替;只有城市少数人才有的固定已发展为城乡同网互联、固定、移动与网络广为并存的时代,走一条有线共电-程控-无线模拟-GSM-CDMA、IP、3D 共存的通信模式;人们交流的方式由传统的普、挂式信函、电报传递跨越了一条普挂-快件-特快传递-Email 的信息高速通道;而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时空界限,把水、路、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通讯网络概念,推向了一个更高、更宽、更广的新层次2.2 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升的演化特征。
1978 年,阜阳市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高达 63%,2007 年调整至 30.5%,二产比重由 78 年的 13.4%提高到 2007年的 33.5%,三产比重由 78 年的 23.6%提高到 2007 年的 36.1%至 2007 年,阜阳市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农业退居末席,工业比重快速上升,且二产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其中工业所占比重为 27.8%3 阜阳市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随着阜阳市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对阜阳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对从业结构的影响、对人民收入的影响、对人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和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3.1 对从业结构的影响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 822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88.4%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阜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阜阳市每年向外输送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据统计,阜阳市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由 1979 年 8.3、12.7 万人增加到 2007 年的114.2、114.3 万人,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则逐年减少。
3.2 对人民收入的影响随着阜阳市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尤其是第一产业的优化, “小农业”向“大农业”的演化,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增加了劳务收入,并占农民收入比重较大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88 元提高到 2655 元,增长 29 倍,年均递增 12.5%,主要通过土地和外出务工的双重收入,阜阳市广大农民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也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断的发展和优化,职工的工资也逐年增加,见(表 1)主要年份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1]表 1 主要年份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年份职工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1980 632 576 621 650 758 480 624 700 7191985 827 706 754 911 807 785 745 912 793 8101990 1501 1256 1461 2037 1208 1442 1283 1678 1441 15121995 3774 3419 3756 6255 3716 3261 2793 5516 4719 37781996 4384 4105 4322 7815 3904 3743 3197 3987 4236 40461997 4928 4868 4659 11749 4237 4319 3583 7539 5059 53491998 4838 5157 4276 7274 4217 4028 2982 7274 4940 59311999 5318 5952 4406 8279 5075 3887 3800 8339 4675 83202000 5216 5015 4868 8167 5052 4933 2948 8700 4044 61672001 5871 5545 2500 4964 9036 5894 5574 2888 11092 4809 72032002 7285 6635 3161 5308 8347 5628 6516 3040 12720 5687 84952003 7720 6474 3286 5915 9031 6596 6675 3271 14275 7527 96432004 9246 6835 32322 6558 13063 7447 6931 3668 14068 8769 107932005 10968 7747 45395 7285 13249 8008 7387 4830 16582 8194 115962006 12732 8236 41350 8128 16934 9978 8214 5492 19027 9008 134682007 16302 10046 46116 10485 20843 12517 9384 6509 25399 13742 174093.3 对人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不断变化,对消费品需求旺盛,带动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2007 年,阜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2.7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49.7 倍,年均增长 14.5%由于阜阳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88.4%,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化对农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阜阳市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农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呈现一些特点;(1)生活消费较快增长2005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562.5 元,比 2000 年增加 439.8 元,年均增加 88.0元,年均增长 6.8% (2)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05 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50.7%,比2000 年下降 3.1 个百分点,且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家庭设施等支出在消费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