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监测方案111》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59895420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监测方案1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滑坡监测方案1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滑坡监测方案1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滑坡监测方案1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滑坡监测方案1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监测方案1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监测方案1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2、目的与任务 13、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14、滑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 14.1监测内容 14.2监测方法 14.3监测周期 14.4监测频率 14.5监测的等级 14.6布设监测工作量 25、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5.1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25.2监测基准网施测 35.3变形观测点施测35.4位移监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46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46.1监测数据的整理46.2监测数据的分析及上报 46.3险情预警标准47、人员与设备组织8、提交成果资料郴州市梅田区滑坡监测方案1. 工程概况:梅田区滑坡位于郴州市宜章县,滑坡与市区道

2、路仅有人行便道连接,交通条件较差。工作区位于郴州地南端,处于山区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江河猛涨,山洪爆发。多年平均气温16.0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972.6mm,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 59月, 其间降雨总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5%。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最高为7月的236.8mm,最低为1月的3.8mm,最大一日降雨量为 220.5mm,最大雨强为70mm/h。工作区位于斜坡上部位, 坡面冲沟不发育,无地表水流。2. 目的与任务:a)目的:用常规的或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野外滑坡、崩塌现场及其周边地区进

3、行连续或定期重复的测量工作,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及滑带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 为掌握滑坡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达到治工程效果的检验目的;确保竣工 斜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斜坡体治理竣工后安全。b)任务:1)对斜坡体进行地表(包括构筑物顶部)的位移与沉降监。2)通过监测数据获得滑坡局部和整体变形及变形趋势,检验滑坡稳定状况。3)与气候、地下水位变化相联系,分析滑坡、危岩变形与之的相关性规律。4)在治理工程期间监测斜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

4、报,确保施工安全。5)提供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报告,以及必要时的预警报告。3. 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a)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b)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c)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d)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e)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4 .变形斜坡体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4.1监测内容根据设计要求,此次滑坡动态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沉降监测。4.2监测方法a)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采用测线支距法及光电极坐标法;b)垂直位移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4.3监测周期本监测工作从滑

5、坡坡治理工程结束后共计6个月时间。4.4监测频率水平位移变形观测、垂直位移变形观测:每月观测一次,遇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如大雨后、绵雨期、自然条件急剧变化情况下)或平常发现山体有异常变化亦应增加观测次数4.5监测的等级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划分的三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v1.5mm。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v10mm)。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二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v0.5mm。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3mm)。4.6布设监测工作量共布设平面、沉降位移观测点5个,基准点2个。(详见监测布置平面图)5.1.2基准网、监测网

6、的实施a)选点:点位选在稳固、能较长期保存不受干扰不易被自然条件所损坏之处。根据图上设计的点位附近(在满足上述条件情况,最好选在设计位置)。在选点时应考虑二级导线的组成,由于基准点、工作基点有的边长悬殊过大,因此在实施选点时应选一些临时性导线点来组成。(点号可参照基准点编排)。b)标石埋设:各平面、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及标石、标志规格须按附图要求作业,埋设要稳固。1)对于工作基点、房顶或原生岩石上的标志埋设需按各项要求做好。注:各类型标石的标志顶面中心均采用监测专用强制对中板。2)对于位移点及沉降点、房顶或滑坡体上的标志埋设需按各项要求做好。5.2监测基准网施测5.2.1

7、导线观测计算观测使用II级全站仪(测角精度 2,测距精度2mm+2ppm.D ),测前对仪器必须经专业场 地检验,(要求有关数据资料齐全),符合要求方可提交使用。观测需待所有埋设的水泥桩稳固后才能进行作业。否则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变形点观测质量。平面观测按“规程”中二级导线精度要求进行施测。成二级导线网或单一的二级导线(附合 或闭合),进行观测。a)水平角观测:观测方向三个以内不归零。(方向观测法四测回)方向少于三个时应按左、右角各观测两测回。左、右角闭合差不应大于4,导线方位角闭合差不大于4Vn (n为测站数),观测技术要求按“规程”表相应级别执行。b)距离测量:每一测站应测量一次气象元素,气温

8、读取0.2 C,气压读0.5mm/Hg,将改正值置入仪器自动更正。距离施测四测回(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读取四次的过程)垂直角施测四测回距离、垂直角均应往返施测。其测距技术要求按“规程”表中相应等级执行。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较差均不大于15”。c)计算:经检验各项观测值限差均符合要求后(测距应经加、乘常数改正后,用经两差改正后的垂直角进行倾斜改正后的距离参与计算),对导线进行严密的平差 对于房顶上的计算点、工作点用三角高程法求得成果。5.2.2高程测量高程以几何水准测量法进行使用DS1、DS05或N3等同精度水准仪配锢瓦合金水准标尺,按“规程”中二级精度施测。各项操作要求及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

9、应按“规程”表逐条进行检验。实际作业中应符合“规程”要求。具体路线可按:a)以 II01 起经 A2、A3-1、A3、A1 闭合 II01。b)以II07点起经A3、A2-1闭合II07 (第二条路线尽量将 A2纳入路线内为好)。观测资料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进行严密平差计算。(计算前应对高差作尺长改正和正高改正)平面及高程成果资料需要经专职人员检查验收后,方可提交使用。5.3变形观测点施测5.3.1观测点平面位移量测使用经鉴定后的全站仪(精度与导线仪器同),以测线支距法和极坐标法进行作业。在基准点上或工作基点上设置仪器对各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距离、垂直角均单程施测四测回。 测距要求:一测

10、回读数较差v3mm、单程测回较差 4mm,垂直角互差及指标差之差不大于 15。每测站测定一次气象元素(要求与导线施测同)测距应经加、乘常数改正后,用经两差改正后的垂直角进行倾斜改正后的距离参与计算)。5.3.2观测点沉降位移测量 以水准基准点与观测点组成附合或闭合三级水准路线进行观测,(各项限差要求按“规程”中的三级标准)。 仪器如果是施测二级水准路线的仪器,一切作业要求与施测二级水准相同。只是精度及操作按三级执行。 作业过程中应定时对高程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测。(检测限差 4.5/ n,n为测站数)观测成果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高差应加入尺长、正高改正后)进行计算。 以上基准点、观测点及

11、各项计算数据取值0.1m,最后成果取1mm。5.4位移监测点的建立及实施按设计布设5个位移监测点,首先须进行基坑施工,其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以下技术要 求:1)开口口径不小于 150mm,揭穿滑坡内坡残积物。2)基坑开挖完成后,对基坑底部进行夯实,放入预制金属监测桩,桩外与基坑壁用砂浆充 填。6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6.1监测数据的整理每次监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计算。在对观测数据整理时, 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观测值为初始值,以后的每次观测值对初始值及上次观测值之差,求得观测点从开始监测至此次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观测点每次的变形 量。6.2监测数据的分析及上报根据整理后的观测数据,以观测点

12、相邻两次观测值之差与最大误差(取中误差的两倍)进行比较,如观测值之差小于最大误差则可认为观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但要注意,即使每相邻周期观测值之差很小,当利用回归方程发现有异常观测值和呈现一定趋势时,也应视观测点有变形。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中要以文字和数据通报监测情况,也可建议下期的工作安排。监测系统的监测基准点及监测网零周期结束后待成果资料整理齐 全上交主管部门审核时提一份书面报告。如遇特殊情况应随时报告。6.3险情预警标准 在每次监测结束对观测点进行数据整理计算中,当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发展到一定数值时,应及时向国土局、 监理和

13、施工单位进行通报。其累计总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的标准可初定如下:在监测过程中,当发现滑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 500mm时,将向建设方提出监测预警预报;而当在一段时间中(可 定于5天范围内),滑坡的变形突然加剧,滑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 200mm时,必须立即向建设方提出紧急预警预报。7.人员与设备组织人员与仪器数量合计测量组观测员1人5人记录员1人辅助人员3人GPT-3002LN电子全站仪(2)1台游标K尺、电表、记录板1副8.提交成果资料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资料:a)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b)标石、标

14、志规格及埋设图。c)仪器检查资料。d)观测记录手簿。e)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附表:作业技术规定1、二级导线精度指标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4.2mm导线长度1200m平均边长200m测角中误差+2.0”测边中误差+2.8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5 万一测回2c值互相差13”测回较差8”左、右角闭合差 4”导线方位角闭合差 4注:n为测站数2、三角高程测量等级视距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累 计差m视线高度m往返测线闭合差mm检测较差三级 75 5.0 8.0 4.5 Vn注:n为测站数5771001803090012095 5790368228596330825771001803090012386 5761373997357606965771001803090013594 5780775799025155125771001803090012387 5771649826018180515771001803090012138 5721311921589183265771001803090012359 5790368223610760535771001803090012356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