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9794794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摘 要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优良的食用蛋白质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国大豆的进出口贸易存在庞大的逆差。尤其在1996年中国大豆贸易政策调整之后,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但与此同时,我国大豆生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大豆产量没有随着消费需求的而增加,即消费并没有刺激生产。本文利用最新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大豆生产、贸易现状,结合世界大豆主要生产、消费、贸易国的状况进行比较,分别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生产、消费、价格等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大豆国际贸易状况产生的原因,

2、并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为我国大豆产业如何扬长避短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 大豆贸易;生产;消费;价格1 绪论1.1 文献综述作为大豆的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我国大豆贸易由来已久。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出口比重却日益减少,呈现贸易逆差日益严重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豆作为粮食作物,长期以来,没有如同大米、小麦、玉米般享受粮食的相关保护价政策(刘李峰,2006);而大豆作为中国农业第一个开放的领域,开放于入世前的1996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在大宗农产品中,大豆是唯一有巨大供应缺口的农作物(刘彦坤,武戈,2006)。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我国大

3、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市场因素影响显然更为强烈。图1-1 本文研究框架因此,大豆产业发展和贸易状况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将大豆作为农产品中的一个类别进行比较分析(安玉发、焦长丰, 2004 ;乔娟、李秉龙, 2006)。很多学者也针对大豆的生产、贸易进行研究。钟金传(2005)考察了我国大豆收购价格的变化,定性分析了大豆价格对产出的制约关系。夏友富、汤艳丽与向凯清(2003)认为我国大豆进口剧增的根源在于国产大豆难以满足需求,美国高估我国需求,少数企业集团通过炒作扩大进口规模。刘彦坤、武戈(2006)建立多元线性模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大豆供求变化直接制约价格的变化,大豆产量与大豆进口呈

4、负相关。余建斌、乔娟与乔颖丽(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价格的关系。学术界对大豆贸易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对贸易政策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对大豆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却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针对影响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即具备创新性,也具备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市场因素的分析,了解我国大豆贸易的有利市场因素和不利的市场因素,探寻如何利用市场因素进行自我调整,促进我国大豆贸易健康发展。1.2 研究框架本文对影响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需要了解以下两个情况:第一,中国大豆产业所面对是一个怎样的国际大豆市场;第二,国内大豆市场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前提

5、。进而对这两个市场分别进行分析,找出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如何互相影响。首先,要了解国际大豆市场需要从总量、格局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大豆生产格局以及生产发展情况、大豆消费格局、大豆贸易格局和的贸易价格因素。第二,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分析主要从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进行着手。在分析时要将国内大豆的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的情况进行比较,中国大豆国际贸易是否受到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最后得出本文结论。如图1-1。2 世界大豆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因素分析2.1 国际大豆市场发展及生产消费情况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来源,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大

6、豆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豆的需求大幅增长,大豆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从1961年到2003年,大豆在全球的分布从48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83个,分布区域扩大了约72 (钟金传,2005)。从产量上看,全球大豆生产规模从1980年的8103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1.8亿吨,增长了2.34倍,年均增长率为3.76。从贸易方面看,世界大豆出口量从1980年的2687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5301万吨,年均增幅3.14,其增长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表2-1 19862006年世界主要生产国大豆产量 单位:万吨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世界198652871333

7、710116394451987527416986701220100101988421518019901166935219895235240565010241072519905242199010701101108471991540714941086972103321992596119211131103111446199350892259110515321151819946845249311721601136491995591725681213135112700199664782316124513241302319977318263911001474144421998746031311873151

8、61601119997222309920001425157802000750632732020154116140200178673906268615411779320027501427730181651181822003667851923480154018752200485014955315017412062920058504511838301680214912006876752364047155021150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http:/faostat.fao.org/),品种为1201:大豆,无论是否破碎2.1.2 世界大豆消费情况2.1.1 大豆生产情况世界大豆生产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9、,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递增。从生产规模上来看,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国,印度、巴拉圭次之。表21显示,美国产量从1986年的528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766万吨,而其产量占世界比重却从56.98下降到2006年的41.45。巴西的产量从1986年的133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236万吨,同时其产量占世界比重从14.12上升到2006年的24.75,增长速度最快。1986年阿根廷大豆产量占世界比重为7.52,2006年为19.13。中国大豆生产份额则从1986年12.31变为2006年的7.33,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缓慢。世界各地区人均豆油消费量差异较为显著,其中

10、又以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均豆油消费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并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是15.2千克每年,分别是欧盟的3.62倍、亚洲发达国家的2.98倍、非洲国家的19倍;到了2001年,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均豆油消费量增长为20.6千克每年,分别是欧盟的5.89倍、亚洲发达国家的3.75倍、非洲国家的18.73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各地区人均豆油消费量虽呈增长趋势,但发展中的人均豆油消费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基本维持在发达国家的1/3以下,其中又以非洲的消费量最低,1980年仅为0.8千克/人/年,2001年为1.1千克/人/年,变化不明显。表2-2 世界各地区人均豆油消费量变化情况

11、 单位:千克/人/年年度北美大洋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海欧盟15国亚洲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8015.22.00.85.14.25.15.61.4198517.52.40.75.93.75.06.11.5199017.22.40.66.73.74.65.91.7199518.62.20.96.23.84.96.21.8199618.21.80.76.53.95.06.21.9199718.71.70.76.53.45.16.22.0199818.71.31.06.53.35.16.32.1199918.71.70.96.53.05.46.32.2200021.01.31.06.22.95.

12、56.82.1200120.61.81.16.33.55.57.12.3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品种为2571,豆油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http:/fasstat.fao.org)相关数据绘制,品种为1201:大豆,无论是否破碎。图2-1 国际大豆进出口贸易额2.2 国际大豆贸易市场格局分析图2-1显示,国际大豆市场的进口和出口均在波动的情况下上涨,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大豆出口国前三名为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0以上,是最大的大豆出口来源地。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进口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

13、。2.2.1 国际大豆出口市场格局在国际大豆出口市场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分别占市场份额的前三名(安玉发,焦长丰,2004)。从出口量上来看,1993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出口量分别为1951.2万吨、418.5万吨和295.7万吨,2005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出口量分别增加为2925.7万吨、2475.0万吨和1000.0万吨,42.73、36.14、14.60。而从市场份额上看,1993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比重67.76、14.53、10.27,2005年,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出口量占世界比重分别为42.73、36.14、14.60。图2-2表明美国的出口规模虽然

14、逐年增加,但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而巴西和阿根廷的出口量和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均呈上升趋势,在三大出口国中,大豆出口国家正由北美发达国家向南美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料来源:图表根据来源于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fao,org)和http:/的数据整理。图2-2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地位2.2.2 国际大豆进口市场格局在国际大豆进口市场中,各个的市场份额相对分散,欧盟、中国、日本、墨西哥相对占有较大份额(安玉发,焦长丰,2004)。如图2-3所示。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http:/fasstat.fao.org)相关数据整理,品种1201,无论是否破碎图2-3 1996-2005年进口大豆市场份额由图2-4可知,世界各国大豆进口份额波动较为频繁。日本和欧盟的市场份额在逐步缩小,1990年,日本和欧盟进口量分别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7.7和52.17,到2005年,则分别下降到了23.56和6.65,尤其欧盟15国变动较大。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份额上升显著,从199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