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

上传人:d****e 文档编号:159794506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地药材标准 川楝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CACM XXXX2018 1 道地药材 川楝子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川楝子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川楝子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

2、M 003-2016 道地药材 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 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 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川楝子 ChuanLianzi 指产于四川、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川楝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3、 主要来源于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4.2 形态特征 川楝为乔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 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叶4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 长410厘米, 宽24.5厘米, 先端渐尖, 基部楔形或近圆形, 两面无毛, 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 侧脉1214 对。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 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13毫米

4、,外面疏 T/CM XXXX2018 2 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 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 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 坚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5 历史沿革 川楝子在宋朝以前,仅有产地记载,并没有明确的道地,最早以“楝实”之名出现于秦汉时的神 农本草经 ,列为下品药, “生荆山山谷(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南的荆山) 。 ”魏晋时, 名医别录记载与 神农本草经 相同。 南朝时期

5、 本草经集注 称, 川楝子为 “练实” 生荆山山谷, 处处有之 唐代新修本草记录为“楝实” ,产地与本草经集注记载相同,处处有之。 宋朝以后,有关川楝子的道地记载正式出现。宋代苏颂编纂的本草图经第一次将楝实称为金 铃子,也是关于川楝子的形态记载最早的本草文献,在其木部下品卷第十二中记载道: “楝实,即金铃 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 ”即今天四川为佳。 宋代证类本草记载: “川楝子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实如弹丸,生青 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 证类本草所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楝花、楝实图及简州(今四川 简阳)楝子图,前者叶具缺刻,后者叶全缘,分别为楝树和川楝。也

6、说明四川为道地。 明清以后川楝子的道地产区均为四川。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引自其师洁古老人的著作 珍珠囊 ,首次将金铃子解释为川楝子: “ 珍云: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也”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解释道: “ (楝)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良。 ” 清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写道: “川楝因出于川,故以川名” 。解释了川楝子的来历,也证明了 四川为川楝子道地产区。 1963 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以外皮金黄色、肉 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 徐国钧中国药材学收载: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河南等地。以个大、 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

7、厚而松软者为佳。 ” 中华本草收载: “川楝子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以个大、饱满、外 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为佳。 ” 张贵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收载: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四川产量最大,质 量最佳,畅销全国。此外,湖北、湖南、河南、甘肃等省亦产亦产,一般自销。均为统货,以个大、饱 满、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为佳。 ” 中华药海收载: “川楝子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以表皮金黄 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 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收载: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绵阳、乐山、南充、温江;重庆 地区的万州、涪陵、长寿、城口、璧山、

8、巫山、巫溪、奉节;贵州务川、湄潭、凤岗、遵义。此外,湖 南、湖北、云南等地亦产。以个大、饱满、外皮黄色、果肉黄白者为佳。 ”近代本草文献资料充分证明 了四川为川楝子道地产区,药材以个大、饱满、外皮黄色、果肉黄白者为佳。川楝子历史沿革见表 1。 表1 川楝子历史沿革表 年代 书籍 产地及评价 秦汉 神农本草经 “生荆山山谷(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南的荆山)。” 魏晋 名医别录 “练实”生荆山山谷,处处有之 T/CACM XXXX2018 3 南朝 本草经集注 “练实”生荆山山谷,处处有之 唐代 新修本草 “楝实”生荆山山谷,处处有之 宋代苏颂 本草图经 “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

9、者为佳。” 宋代 证类本草 “川楝子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实如弹丸,生青熟 黄。”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楝)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良。” 清黄宫绣 本草求真 “川楝因出于川,故以川名” 1963版 中国药典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以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 厚而松软者为佳。” 1996 中国药材学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河南等地。以个大、外皮 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1997 中华本草 “川楝子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以个大、饱满、 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为佳。” 2001 现代中药材商品 通鉴 “川楝

10、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四川产量最大,质量最佳,畅销全 国。此外,湖北、湖南、河南、甘肃等省亦产亦产,一般自销。均为统货, 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者为佳。 2010 中华药海 “川楝子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以表皮金 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2010 金世元中药材传 统经验鉴别 “川楝子主产于四川绵阳、乐山、南充、温江;重庆地区的万州、涪陵、长 寿、城口、璧山、巫山、巫溪、奉节;贵州务川、湄潭、凤岗、遵义。此外, 湖南、湖北、云南等地亦产。以个大、饱满、外皮黄色、果肉黄白者为佳。” 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6.1 道地产区 指四川、重庆及

11、周边地区。其中以四川的宜宾、泸州、乐山、绵阳、南充、达州、温江;重庆的万 州、涪陵、长寿、城口、璧山、巫山、巫溪、奉节等地为适宜。 6.2 生境特征 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各地年均温1618。 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 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 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5001800毫米,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 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盆地中央丘陵平

12、原区,次为盆地边 缘山区及川西南山地河谷,以宜宾、达州、泸州、乐山、自贡、雅安等地较为适宜。这些区域气候温 和、雨量充足、土质肥沃,适于川楝子生长。最适宜区为宜宾、达州和万州所辖区域。四川盆地,耕 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全国中药材区划中,四川、重庆地理环境条件优越,雨量充足,土地肥 沃,非常适宜于川楝子生长。 7 栽培及采收加工 T/CM XXXX2018 4 7.1 栽培方法 1112月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芽。 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横沟,深约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随即 施腐熟粪水,覆土8

13、10cm。播种后1个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时中耕除 草1次,施腐熟粪水;到苗高1820cm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发芽前 移栽。按行株距(2.53.5)cm (2.53.5)cm开穴,1株/穴,覆土压实,浇足水。 7.2 采收加工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8 质量特征 8.1 质量要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川楝子的所有质量规定。 8.2 性状特征 8.2.1 川楝子药材的性状特征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四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 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 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 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包装和标签、标志、运输及贮存 8.3 包装和标签 药材以纸箱、布袋或透气纤维袋为宜。应附标签,标签应注明道地产区、采收时间、批次和采收人 等信息,标签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8.4 标志 道地药材应附标志,并按规定使用道地药材标志。 8.5 运输 应选择清洁、卫生、无污染、通风干燥、防潮的运输工具和场所,运输过程应防止雨淋和曝晒。 8.6 贮存 应符合SB/T 11094、SB/T 11095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