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高良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良姜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高良姜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 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 SB/T 11173-2016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高良姜 Alpiniae Officmarum Rhizoma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 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高良姜规格 Alpiniae Officmarum Rhizoma specification 高良姜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高良姜等级 Alpiniae Officmarum Rhizoma grade 在高良姜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高良姜不同品质的依据 高良姜片 Gaoliangjiangpian 按照高良姜的加工划分,将高良姜切成片状,晒干,称“高良姜片” 4 规格等级 表表1 高良姜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 规格等级性状描述 2 高良姜 统货 干货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 纵皱纹和灰棕色的波状环节,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节间长 0.51cm,质坚 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气香,味辛辣,无杂质、 虫蛀、霉变 高良姜 选货 干货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度大于 5cm,直径大于 8cm, 表面棕红色,色泽鲜亮,有细密的纵皱纹和灰棕色的波状环节,一面有圆 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纤维性,气香浓郁,味辛辣, 无杂质、虫蛀、霉变 注1:目前药材市场上分为选货和统货高良姜两种等级 注2:药典规定高良姜性状为“切段、晒干”,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良姜片饮 片良姜片饮片性状描述为“高良姜除去须根和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 干外表皮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和须根痕。
切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外 周色较淡,具多数散在的筋脉小点,中心圆形,约占1/3气香,味辛辣 注3:市场另有高良姜陈货,即存放时间较长的高良姜药材,由于暴露空气 中,容易吸潮发霉,气味变淡、色泽暗灰 附图 1 高良姜药材及高良姜片 附图 1 高良姜药材及高良姜片 5 要求 应符合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中第7章项下相关规定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一、历代产地变迁 高良姜的产地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 “高良姜,出高 良郡” 唐代新修本草云: “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江左者细紧,味亦 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节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 唐代海 药本草曰: “生南海诸谷 ”描述其植物形态特征及其产地生境,南海应指从福 建沿海至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一带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 “高良姜, 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高良郡,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 宋代开宝 本草云: “生南海诸谷 ”与唐代海药本草记载一致,应指同一产地宋代 证类本草对其描述与本草经集注及本草图经在产地生境描述一致 明代 本草蒙荃 中谓: “高良系广属郡, 今志改名高州姜” 。
明代李时珍在其 本 草纲目释名中曰: “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 也,汉为高凉县,吴时改为郡,其山高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实为高凉 ” 产地描述亦与上述一致,为广东茂名高州市清代本草从新曰: “出岭南高 州 ”清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了一种滇产高良姜曰: “高良姜,滇生 者,叶润,根肥 ” 表明云南亦产高良姜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记载: “高良姜,广东海南出者 ”描述产地与现今的地点一致现代文献资料, 本草 钩沉记载: “高良姜,分别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省等地区” 中华药海 记载: “高良姜,分别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中华 本草描述: “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 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新编中药志记载: “分布于福建、 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 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有栽 培” 中药大辞典记载: “高良姜,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 二、品质评价 唐代新修本草云: “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江左者细紧,味亦不 甚辛,其实一也 ”表明岭南产的高良姜较江左产的质地好。
宋代本草图经 4 中记载: “高良姜,旧不载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出高良郡,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 有之,内郡虽有,不堪人药 ”表明内地虽然产有高良姜,但品质不好,不能入 药,说明岭南及高州等地产高良姜品质较好古籍本草主要记载了产地及其植物 形态等方面的描述,高良姜具体性状质量方面的评价较少,无品质方面的具体记 载,在近代文献中均有描述:1963 年中国药典记载: “以红棕色、壮实、气 味香辣、分枝少者为佳过粗或过细、香气微弱、辣味小者不宜入药 ”1977 年 中国药典记载: “以分枝少、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1996 年中国药材 学 描述: “高良姜以广东良姜质较佳 ” 1999 年 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 记载描述: “高良姜商品以形状饱满,皮皱肉凸(俗称反口) ,分枝少、粉性足, 外皮色棕红,气香,味辛辣者为佳,佳品俗称为马蹄良姜;反之细瘦,味淡,色 灰褐为次;而气味俱淡,色萎黑,体质轻泡之死根(俗称死姜)最次在主要商 品来源上, 认为栽培品优于野生品 在产地不同的商品中, 以广东徐闻所产为佳 ” 2001 年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记载: “以广东徐闻所产较佳均以分枝少,色 红棕,气香浓,味辣者为佳。
”2010 年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注: “以 棕红色、粗壮坚实,皮皱肉凸(俗称反口) 、味香辣,分支少者为佳 ” 综上所述,高良姜的品质评价应以粗壮坚实、色棕红、香辣浓者为佳,为制 定高良姜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