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罗勇明嘉靖以后至清代前期, 赣南各地不断有闽粤无业之民相继来居, 石城、 瑞金一带称之为“客纲” ,上犹、崇义一带称之为“棚民” 因他们来自闽西、粤东客家居地, 均操闽粤两系客家语, 因此后来又被赣南 “本地人” ① 称为 “客家人” 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对赣南居民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对于这一历史现象, 几乎还没有人深入探讨过 本文不揣浅陋,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管见,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人一、闽粤客家倒迁入赣的主要途径及原因赣南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 ,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键” 、 “岭峤咽喉”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中原南迁的客家先民, 除一部分从东经浙赣闽的武夷山南麓延伸而行, 在福建省的宁化县石壁村(今石碧乡)寄居,后再转迁于闽西、粤东以及赣南各地外,另一部分则沿着武夷山西面南行, 从赣东北进入赣南, 在赣南各地落足或寄居 至宋末元初,寄居部分又分两路一部分往西南播迁于粤东、粤北和湖南,一部分又往东进入闽西 于此可见, 在中国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 赣南的某些地方与闽西的宁化石壁等地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于这一点, 已故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先生在 《客家源流考》 一书中, 列举了很多谱牒资料, 足资参证, 在此不再累述但是, 不论罗先生还是其他客家学学者, 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赣南这块土地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中同样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这一地位的奠定又是由于明末清初时期闽粤客家的大批倒迁入赣现列举有关谱牒资料说明之宁都县固原乡中心坑村 《衙背黄氏九修族谱》 载: 黄氏于明嘉靖间从福建邵武禾坪村迁此同乡楂源村《董氏重修族谱》载:董氏于明天启间从福建邵武迁此建村对坊乡丘田村《清流长校李氏重修族谱》载:李氏于清顺治间从福建长校迁此建村员布乡和平村《九都麦由余氏房草谱》载:余氏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入① 根据现存的古代方志及其他有关史料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些族谱查证,上前赣南的居民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南迁的客家先民及闽粤倒迁来的客民,元明以前入赣者自称为土著,而把后来者(主要是闽粤客家人)称为客家人上犹县安和乡陶朱村 《刘氏族谱》 载: 刘氏于明嘉靖间从广东兴宁迁此建村紫阳乡珠坑村《江氏族谱》载:江瑜英于明崇祯年从广东长乐迁此金盆乡横岭村《郑氏族谱》载:郑氏于清顺治间从广东兴宁迁此;同乡金盆村《朱氏族谱》载:朱氏于康熙二十一年从广东兴宁迁此。
双溪乡右溪村《戴氏族谱》载:清雍正五年戴氏从广东龙川迁此又《上犹县地名志》载:双溪乡高洞庙前,黎氏于清乾隆间从福建长汀迁此定南县《莲塘廖氏三修族谱》载:廖姓先祖避五胡之扰而迁江南,先后于福建宁化、广东兴宁、长乐居住,明隆庆三年( 1569年)迁定南有关从明嘉靖年间至清乾隆年间闽粤客家倒迁赣南的谱牒资料还很多, 恕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 在这一时期前后也有一些闽粤客民入赣, 但他们的迁入是零散的,居住也是分散的,不像这一时期那样成批成群,自成村落这一时期闽粤客家入赣的主要途径, 与曾驻足赣南的客家先民宋末元初由赣南徙闽粤的途径大致相同,只不过是逆方向而已即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县客家越武夷山而西进至石城、宁都、兴国、瑞金、会昌、于都、赣县等县;闽西的武平、上杭等县及粤东的平远、蕉岭、梅县、大埔等县客家越筠门岭而北进至寻乌、定南、全南、龙南、安远、会昌、信丰等县;粤东的五华、兴宁、龙川、长乐等县客家则越大庾岭进入大余、崇义、南康、上犹等县当然,三路客民在进入赣南后,还有过内部的交叉迁移,但其入赣的主要途径大体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闽粤客家的大批倒迁入赣呢?我认为应该从闽粤客家和赣南情况两方面来分析。
从闽粤客家方面来看:首先, 客家本身人口的发展壮大是造成客民外迁的直接动因 客家先民自 “五胡乱华” 开始南迁, 至唐宋时期达于赣南、 闽西和粤北, 并形成为一独立的民系随后受金人南下和元人入主中原之影响,客家更转徙于粤东和闽西山区定居下来 “经过朱明一代的生息,系裔日繁,资力日充,而所居地域则类属山多田少,不足供用,于是,乃思为向外扩张 ” ① 要言之,壮大起来的客家为生计所迫,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他们除向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迁徙外, 还有一部分人回迁到地广人稀的赣南其次,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闹倭患,一些海盗集团与倭寇相勾结,组① 罗香林: 《客家源流考》 成海上武装劫夺集团,其中“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 ” ① 他们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猖狂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进行骚扰破坏饱受战乱之苦的闽粤客家,为远避骚乱,一部分回迁于赣南安全地区第三,明末清初,由于满族人的入主中原,引起民族矛盾的激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动荡与战乱,也促使闽粤客家大批入赣先是,清军入关,在平定中原后,挥师南下,南明几个政权相继覆灭清军的进攻矛头旋即指向浙、赣、闽、粤要地区,铁蹄蹂躏之处,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反抗。
当清军进至粤东、闽西时,客家节义之士,多起而号召举义反清迨至义师失败,遂多被迫散居各地,一部分退居“逼居东南,远在天末” ② 的赣南,与赣南人民及先期转迁赣南的闽粤客民汇合一起, 继续展开抗清斗争, 直至失败而留居赣南接着,顺治十八年( 1661 年) ,当郑成功领导的反清义师退出江南入海后,清廷欲绝郑成功物资,颁布“迁海令” ,封锁了沿海地区,令沿海居民内迁 30里,向内地压挤,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 ,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 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 不仅爆发了民族之间的争斗, 各居民集团之间的械斗也屡屡发生,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随后,康熙十二年( 1673 年)三藩甲寅之乱,东南一带又罹战乱闽粤一带客民又离乡背井,或继续往南,或往广西、四川,或北回入赣,四出奔逃总括这一阶段,闽粤一隅动荡战乱凡 40 余年,客家之民均为避难而入赣如《上犹张氏族谱·汝珍公自述》云: “予原居粤东惠州府嘉应州小都村,本巨家大富也自明季迭遭兵火,湮殁磨灭,仅存者十之一二予父自康熙元年癸卯岁与伯父诸人挈家奔豫章, 至时居住南安府上犹县枫树坝杨仙坑, 又遇甲寅变乱,康熙十六年又来营前石溪隘桥头坝居住。
“又《上犹张氏族谱·汇修家乘叙》云:“清初三藩叛变,蹂躏西南各省,而闽粤之民多流离于邻疆及今考之,赣水东西之客民, 十九皆闽粤籍人也 我张氏派衍于曲江, 繁殖于闽南, 迨夫康熙初叶,迹避地而北迁 ”以上说的是闽粤客家方面的情况, 即造成外迁的原因 那么, 他们为什么会倒迁入赣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赣南方面的情况和原因①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② 《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第一,如前所述,赣南曾经是南迁客家先民的寄居地,甚至不少迁往闽西、粤东的客民还与赣南存在着远祖关系,如孙中山先生的远祖即在赣南 “人穷返本” ,这是人类的通性闽粤客家在遭战乱或生活上走投无路时,自然会想起自己的“故乡” ,想起自己的“远房亲人” 这样, 赣南这块土地对他们来说也就特别亲切,特别具有吸引力如崇义县鳞潭吴氏,据《吴氏族谱旧序》记载,唐末之乱, 吴氏先祖于昭宗天复元年 (公元 901 年) 徙江西抚州, 再迁江西南丰县,然后入赣南而至粤东 其十八世孙居广东嘉应州 清顺治间吴氏回迁赣南崇义县又如上犹油石罗氏,据同治十三年豫章堂《罗氏重修族谱》载,其远祖珠公开郡豫章,唐时二十祖崧公徙吉州 ,, 子孙蕃衍,散居九邑崧之后有由吉州而徙武宁赣瑞诸郡者, 又有进而迁闽迁粤迁楚者, 不一其地。
油石罗氏始祖罗瑛原住广东嘉应州万安县三图畲坑堡铺约宋坑甲井头柯树下 传至十五世奇凤, 于清初康熙间由广东迁居上犹淡平隘第二, 赣南原就地广人稀, 明正德年间赣南农民起义被王阳明镇压后, 田地荒芜现象严重如海瑞在《兴国八议》中说: “兴国县山地全无耕垦姑置弗议其间地可田而未垦,及先年为田而近日荒废,里里有之 ,, 访之南、赣二府,大概类兴国 ” ① 迨至清初, 1645 年 7 月,由于南明将领降清引兵进入江西,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 赣南人民在宁都首揭义旗以后, 抗清起义迅速遍及瑞金、石城、兴国、龙南、上犹等县,大小不下数十处经过几十年的战乱,赣南愈显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如据清同治本《南安府志》卷二十九载: “顺治三年四月初十日,大兵临南安城,其间民多有死难不屈者师旅之后,继以凶疫,郡户口自是渐凋耗云 ” 又据乾隆本 《上犹县志· 杂记》 载: “自康熙十三年至今,(上犹)人绝烟断,空余四壁,孤城一片荒山 ,, 卑县蕞尔陬,迭因寇变,土著百姓徙亡过半, 田土悉多荒芜, 招佃垦辟 ” 由于田园荒芜, 地广人稀, “土著”(先期客家) 很需要借助客籍劳力来恢复当地生产 而且, 清政府在稳定政治局面后,为发展生产,也大力募民垦殖。
如戴槃在《招粤民垦荒利弊说》中谈到:“东南各省肃清后,土旷人稀,所以,前年有招徕开垦之议也 ” ② 康熙八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郑成功反清义师后, 即将郑成功旧部安插在赣县、 兴国屯田 ③ 据① 见清同治本《赣州府志》卷六八“艺文志·明文” ② 《清朝经世文统编》 “地舆部十·屯垦” ③ 见清同治本《赣州府志》卷三三, “经政志·武事”引《潋水志林》 上犹、 崇义一些偏僻乡村棚民后裔介绍, 相传他们的祖先始迁来时, 当地土广人稀,尚待开发, “土籍”常将荒地山场送予“棚民”耕作,双方关系融洽,甚而有互通婚姻者这说明闽粤客家的初迁入赣,是适应了赣南发展生产的需要的,因而是受到“土著”欢迎的总之,无论是从地理上看,还是从经济上看,赣南对外迁的闽粤客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就是促使他们一批批倒迁入赣的赣南文面的原因二、 闽粤客家倒迁入赣对赣南居民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的重大影响闽粤客家的大批倒迁入赣,使赣南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又一次大变化此前,赣南的居民除一部分畲族(当时又称輋人)外,主要是“五胡乱华”至宋末时期几次人口大迁徙中中原南来的客家先民的后裔, 他们较多地保留着唐宋以前中原汉族的习俗和语言的基本特点。
其分布以宁都、石城最为集中如宁都,南北朝至宋末迁入的姓氏共有 40 多个,后来发展分布到全县 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基本居民又如石城,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近 60 个,其后代也散布到全县各地,成为全县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则较为稀疏如赣县,仅 83 个村是这一时期建立的,约占全县总村数的 2% ① 南康这一时期建立的村庄仅 23 个,不到全县总村数的千分之六, ② “县城眭奚商察李五姓与唐江卢姓住最久,但皆唐宋时迁来, 亦非土著也 ” ③ 虽然元至明初赣中的吉安、 泰和等地又有一部分客系或非客系的汉民迁入, 但其比重不是太大 所以总其明前期以往, 赣南居民的迁入是零散的,其居住也是分散的就整个区域而言,可说是“地广人稀” ,其居民结构也相对的单纯 明嘉靖以后, 这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闽粤客民成群成批地倒迁入赣, 他们自成村落, 散布于整个赣南地区, 并迅速改变着赣南居民的原来结构如龙南县“当国初时,户仅二百六十,口一千二百有奇 ,, 嘉靖壬子岁(即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年) ,户至八百六十,口四千七百 ” ④ 定南县因为“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今非昔比” ⑤ ,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由县改厅。
南康县潭口一带, “清初兴宁人徙来占籍者众” ⑥ ;其① 据《赣县地名志》统计② 据《南康县地名志》统计③ 民国 25 年重修《南康县志》第二编,卷六“社会” ④ 清同治本《赣州府志》卷六九“艺文志·明文” ,张先登《核户书》 ⑤ 清同治本《赣州府志》卷七为“文艺志·明文” ,海成《定南县改厅部文》 ⑥ 《南康县志》 他地方亦是“自雍正九年,新户入籍,招徕垦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