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953216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雕细琢话山水平淡淳美书田园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内容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身处的时代大致相同.都生活或在社会动荡的晋宋之交。陶渊明生于公元 365 年,卒于 427 年,享年 63 岁;谢灵运生于公元 385 年,卒于 433 年,活了 49 岁。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山水田园诗派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他们的研究历代不绝。本文试着从二人的门第出生、仕途经历、以及诗歌的不同境界进行对比研究。第一章、陶谢的门第差异 一、柴桑寒门六朝时一个及其重视门第出生的时代。“士大夫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成为了反常的历史现象。西晋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以及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都是因为出身庶族而得不到重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于贫

2、贱之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幸赖王导、陶侃等实力派支持司马睿,稳住了半壁江山。然而,即便这样,在士族大家的的眼里,陶侃这样的人物还是不入流的,陶侃成就不朽功业后,士族之人依然瞧不起他,公然称其为“溪狗”这一带有蔑视性的称谓。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宦已历三世。如果按照三代做官便可成为士族的话,陶家应该算是够格了,但是与王、谢这样的大家世族相比,陶氏依然显得资历尚浅。“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

3、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世说新语方正 )王修龄,琅琊王氏子弟:陶胡奴,陶侃第十子;谢仁祖,陈郡谢氏子弟。按说人家主动送米给你,你不要也就罢了,怎么还出语伤人呢?正如上文所说六朝时候门第观念极重,士庶之间不通婚,不较好,甚至不同坐。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滑稽尴尬的场面。而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方正篇,说明作者刘义庆对王修龄这样的做法是持认同的态度。陶渊明是庶出,在时人眼里,地位就更加低了一等。这样,门第就不足以成为他傲世的资本,反倒郁结于胸,变成难以言说的隐痛。正如逯钦立先生所说,“越是他的家族还未跻身于门阀士族之林,越是门阀士族不承认陶家的门第地位,陶渊明就越是对门阀士族表现出兀傲不逊

4、,自负自己的门第的高贵,从而表现出强烈的门第观念。” 1 二、乌衣之族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无疑是极其显赫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名门贵族。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风流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谢灵运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这个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谢灵运重要的影响。并且谢小小年纪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达,谢灵运从小就濡染了一种华贵的气质。第二章、陶谢的入世之路和思想嬗变一、陶渊明的用世之心和人生转折陶谢带

5、着不同程度的门第观步入社会,享受着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地位。谢灵运自不必说,18 岁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陶渊明虽然相形见绌,但也凭借着祖上的余荫,多次轻易地担任了镇军参军、江州祭酒、彭泽令等不大不小的官职。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互的,在享受着家族带来的名利时,也必须承担起振兴家族的使命。下面我们来看看陶谢二人的用世之心。个人是无法超越时代而存在的,评价历史人物时,只有把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最大的梦想,谁能一出生就看破红尘对名利不屑一顾呢?渊明父祖三代为官,曾祖还官居东晋宰辅。这样辉煌的经历即使他出仕的思想基础又是人际关系的

6、积累。1 逯钦立陶渊明集关于陶渊明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页 208。 陶渊明早期的作品多表现用世的志向。停运“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喻示着诗人对于时事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荣木诗“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不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更直接地传达出对儒家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向往,“千里虽遥”一句更可见其昂扬的进取精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四十一岁归隐,在宦海中漂泊了十三年之后,终于上岸“止泊”,关于辞官的原因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叶嘉莹先生说:“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

7、得已。然而如果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违己交病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质性自然的真我。” 2诚哉斯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陶渊明人生取舍的依据,简言之,就是为了保全自然质性。二、谢灵运的心灵重荷和难脱执迷能否善保家门是六朝子弟面临的严峻挑战,故而谢安早年虽然隐居东山,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悠游山水,朝廷屡征不出,但当其兄弟谢万北伐失败,家族地位岌岌可危之际,谢安毅然出山。谢安晚年非常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这些教育包括了道德、文学、人生诸方面。世说新语记载了谢安与子弟们关于人生理想

8、的一次讨论“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以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阶庭耳。”谢安点头称是。“芝兰玉树”在今天就成了有出息的子弟的代称。继谢安之后,谢安之孙谢混担当起了家族文化领袖的角色。他与谢灵运、谢弘微、谢瞻等以文义赏会,形成了一个谢氏家族的文人团体。又因为他们住在建康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于是称之为“乌衣之游”。据宋书谢弘微传2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页 150151记载:“混 风 格 高 峻 , 少 所 交 纳 , 唯 与 族 子 灵 运 、 瞻 、 曜 、 弘 微 并 以 文 义 赏 会 。尝 共 宴 处 ,

9、居 在 乌 衣 巷 , 故 谓 之 乌 衣 之 游 。 ”谢 混 不 仅 以 文 义 赏 会 , 还 不失 时 机 地 指 出 他 们 的 优 缺 点 , 督 促 他 们 的 成 长 , 从 其 诫 族 子 诗 中 可 见一 斑 : “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数了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谢灵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濡染着浓重的家庭文化,被强化着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意识。晋宋之际,堪与谢灵运显赫门第比肩者寥寥;堪与其天才相媲美者几稀。宋书记载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高贵的门第使他养成一种精英意识。门第与才华两相

10、作用,遂又养成他高傲、偏激的性格。文帝即位之后,为了笼络士族,装点门面,招谢灵运入京,“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文帝看清了谢灵运的弱点,他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只不过是装点太平的花瓶。谢灵运却看不到这一点,还在皇帝面前放肆起来多次称病不朝,远游百里,从不向皇帝请假。第二次东归始宁后,结识了气味相投的族弟谢惠连以及何长瑜等人,“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又作裸体之游,惊扰百姓,大伤风化,被人告发,改任为临川内史,但他依然有恃无恐,“在郡游牧不异永嘉”文帝大为光火,却隐忍不发。只是暗示谢灵运上表乞归。后为有司所纠,发配广州,又被告发谋反而遭弃市。由于“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深入骨髓,古往

11、今来进入这个误区的文人犹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前有曹植、后有李白,都以文采冠绝一时,且都以建功立业自命,却没都是政治上的困顿之士。谢灵运的死,主要是其狂傲的性格致祸。南史谢灵运传论说:“灵运之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谢灵运的杀身之由,概括起来为:猖獗、轻燥、纵气,一言以蔽之,是“狂”。第三章、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一: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1、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多次使用了真这个字眼。如饮酒其二十言:“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逢使其淳。”这里真和淳对举,指朴实的社会风气或人格。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云“养真衡茅下”,此处之真,指不受玷污的淳朴人格。感士不遇赋序云

12、:“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这里的“真风”也是指真实淳朴的风气或人格。诗品评陶抓住一个“真”字,曰“笃意真古”。这个真字,从创作主题的角度讲就是真性情、真感情。那么,陶渊明诗文中的“真”,与后人推崇其性格的“真”,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庄子渔父曰:“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可见,真是天地生命的本性,圣人法天地故能合于真的境界,这样就将天地与人联系在起来。又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着虽笑不和。真悲者无声而哀,真怒者未发而威,真亲者未笑而和。“这就从天地之真转移到人格、性情之

13、真。庄子齐物论郭象注曰:“仁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可见,真与自然是同义语,陶渊明所追求的与后人所钦羡的,就是一种自然的人格或自然地风格。陶渊明之真可分为两个层面:人格、性情之真与诗歌风格之真。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明显地,萧统揭示了陶渊明人格之真,并且将其定位为正统的儒家形象,大概是联想到了箪瓢屡空而矢志不渝的颜回。今人黄坤也指出了陶渊明人格之真与诗歌之真的关系:陶杜成为伟大的诗人,全在他们身上所共有的纯真。在陶渊明诗中表现一个真字,傲然自

14、足,抱朴含真(劝农)、“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前人推重陶渊明,也往往集中在一个“真”字上。萧统说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王十朋赞美他“潇洒风姿太绝尘,与性欲内任天真”(观陶渊明像)。陶渊明的诗景真、情真,无非天机流行,均有真气盘旋之上。任真、任自然地个性是陶渊明人生态度的重要标志。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渊明所有的,实在只是一个真字。质性自然,这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禀赋。”人格、性情之真又不能不影响到艺术风格。清代钱谦益曾说:“有真好色,真怨诽,而天下始有真诗。” 3可谓肺腑之言,一语道尽性情与诗美的关系。清代叶燮原诗也讲到:“陶诗三昧也。”4也明确的指出了人格对诗格的

15、影响。清代温汝能也谈到了这种影响:“渊明之诗何诗也?渊明之为人何人也?陶渊明出处俱在,盖始终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真者也。其心盖真且淡,故其诗亦真且淡也;惟其真且淡故其评之也难。”5陶渊明其人其诗晶莹透彻,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可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62、山水清音康乐辞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从儒家名教观念挣脱出来以后,晋人一下子久投入了山水的怀抱,发现了山水清新怡人的属性。左思招隐诗其一云:“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王羲之兰亭诗其二云:“虽无丝与竹,玄全有清音。”他们对山水一往而情深,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山水“清”的特质。谢灵运之遨游比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笔下山水

16、也被赋予了“清”新的情调。日本学者小西昇谢灵运山水诗考一文通过统计发现,谢诗中用清字 41 次。这就令人信服的揭示了时代审美风尚。3 清钱谦益季苇沧诗序 , 牧斋有学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4 清叶燮原诗 ,引自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页 602。5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自序 ,清刻本。6 元陈绎曾诗谱引自历代诗话汇编中华书局 1983 年版,页 630。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云:“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游岭门山诗云:“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石门岩上宿诗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初往新安桐庐口诗云:“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过始宁墅诗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清辉能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