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953201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谈陶诗“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摘要: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醇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堡垒。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朴素真淳 田园诗 艺术特色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做

2、过太守,父母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作为出生仕宦家庭的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就有过“猛志逸四海”的动机,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生逢乱世: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之间的混战,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这种社会的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社会上层造成了严重的不安感。最终,秉性真淳的陶渊明改变了过去的夙愿,田园生活成了他最终的归宿。陶渊明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即陶渊明 28 岁以前,由于父亲的早死,他从少年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 仕时期,从太元 18 年他 29 岁到晋安义熙元年 41 岁。第三时期,归隐时期,从 42 岁到宋元帝元嘉四年即 63 岁。这是他创作最为丰

3、富的时期,共创作诗歌 125 首。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以及对其诗歌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熟谙儒家学说,所以在他的诗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 37 处之多。儒家学说中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一点我们在他的诗集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但陶渊明又不拘守于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俗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陶渊明年轻时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出仕后目睹了桓玄和刘裕等人的争权夺利,惨杀倾轧,社会黑暗的现实,使他渐渐感到自己与官场不合,于是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同时,思想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倾向于道家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环境与老子曾构想过的小国

4、寡民的图景十分相似。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来看,当时玄学之风盛行,崇尚自然,则是魏晋玄学重要思想特征。因此,他深受其影响,崇尚自然并以自然为核心,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淡泊致远,向往幽美、恬淡田园生活等。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 复归。三、主要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会“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点(一) 、陶渊明的“真性情”陶渊明之所以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是由于他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

5、派。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苦。读其诗能真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热爱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及其坦率性格、平淡心境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所谓“文如其人” 。往往越是“文如其人” ,便越能见其性情,而陶渊明正是这样一名真性情者。萧统在陶渊明传中称赞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辛弃疾曾称他:“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2而近代的梁启超也说过:“他做人很下艰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 。他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 ”3概而言之,陶渊明“任真自得”的真性情就是:听任自然,顺其天性,不随俗矫世,不违背自己意愿,让身心回归真朴,在独立处世

6、中悠然自得。从感性的角度看,他的田园诗表现出来的是“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色,然而,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陶诗虽取材于田园村野,躬耕劳作,其核心价值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二) 、陶渊明田园诗的分类 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渐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7、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快乐。再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 ,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 、 “池鱼” ,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 ,重返“自然”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渴望自由和重获自由及其精神归宿的欣悦之情。2、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有农事

8、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真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真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对比,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又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于西田获早稻 )不仅反映了与剥削阶级鲜明对立的思想,而且表现了自己不辞辛

9、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3、写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依依惜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通过这首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又如:“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田田园诗写到如此酸楚程度,表达对劳动人民强烈的同情和怜悯之感。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但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和艺术再现,而且是诗人人生品格的升华和艺术结晶。陶渊明不仅仅是单纯地借助农民悲惨生活来鞭挞丑恶的现实社

10、会,而是通过展现“桃花源”式的、光明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 实。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正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和高超的艺术修养所决定的。(三) 、举例说明“平淡自然,朴素真淳”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

11、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

12、所未有而且很不容 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平淡自然他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农家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 材于自己日常见到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其田园诗浑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烘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平淡自然中见神奇,朴素中见绮丽。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已经有了感染力了。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13、“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4元好问也赞其诗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5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 “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

14、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 ,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自己的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不免会让人感到奇怪。最终“心远地自偏”解开了谜底,原来是他的精神上早已脱离了这里, “心远”一词就是最好的证明。接着后四句作者写到在自己的庭院中摘拘,无意间抬头看到了南山(庐山)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