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953116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医经典读后告诉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四大经典读后感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

2、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人能“养慎” ,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

3、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 ,脾病传肾的干姜笭术汤证中也都有提及,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 “治未病”思想贯穿全书始终,证明仲师认为“治未病”与治病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那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

4、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 ”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看完黄帝内经 ,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

5、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

6、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应该像黄帝内经 里说的一样:1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 ;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 “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 3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

7、。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 “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伤寒论 ,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

8、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方证很重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其次是药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

9、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最后,煎煮法也很重要。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 ;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

10、达到最好的疗效。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 。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