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5952183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5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海南中学 2015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

2、”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 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 ,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 ,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 ,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

3、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 ,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

4、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 ,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 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

5、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当然, 20 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 21 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 2 - 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

6、堂” “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 ,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选自 2014 年 4 月 13 日南方周末 ,有删改)1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五四时期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 ,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B.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C.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D. 文学中的那

7、座祠堂在整个 20 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 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 Q 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C “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

8、、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B.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C. 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相当可观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的。D. 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 “庙宇”

9、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 ,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 3 - 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

10、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 “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

11、。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 燧直前曰: “安得此言! 请出诏示我。 ” 宸濠曰: “毋多言, 我往南京, 汝当扈驾。 ”燧大怒曰: “汝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 ”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 “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 ”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 “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12、。(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日夜诇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C.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推卸D.燧笑却之 却:拒绝5.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 分)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B.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D.燧时时为宸

13、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B.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7. 把文言文

14、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 ( 5 分)( 2)逵奋曰: “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 ”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 5 分)- 4 -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9 题。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 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离宫:行宫,古代帝王出巡暂住之

15、地。辇路:宫中的路,多供帝王的辇车行走。繁华镜:有细致花纹的铜镜。8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5 分)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一年后,群臣吏民的情况是“ , ”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16、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 25 分)老 爱 情 苏童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话说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他们有个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