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24907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95138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榜书2490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榜书2490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榜书2490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榜书2490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榜书2490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榜书2490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榜书2490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榜书 是我国古代的应用书体之一,其源流悠久,应用广泛,书家辈出,魅力巨大。本文将由“榜书”名实人手,以南北朝榜书为例,论述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不妥之处,求教于同道方家俊彦。一、署书、榜书的名实“榜书”之名大概源于许慎说文叙中的“秦书八体”之一的“署书” 。 说文叙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 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 七日殳书,八曰隶书。据启功先生研究, “秦书八体 可分为四类:一是小篆以前的古体 大篆;二是“书同文”以后的正体 小篆;三是新兴的“以趋约易的俗体 隶书;四是其他不同用途的字体。 “署书”无疑是属于第四类,那么它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以下我们援引说

2、文中有关“书署”的内容作为佐证。 说文云:检,书署也。(1)帖,帛书署也。扁(今字为匾),暑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对于说文中释为“书署 之字的所指,段玉裁有一个很好的注释,他在说文“帖”字下注道:“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标题。(帖)今人所谓签也。 ”可见所谓检、帖、匾等“署书”不过是指一种标题文字罢了。检署制度,在近年发现的西陲木简里,还保存着。我们可以看到检署一般采用直书样式,内容为文书传递的去向、数量、发信者、收信人名址等。后世把题名叫做押署,也是由此演化而来。而有关题写匾署的掌故,我们在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据世说新语?巧艺篇己载:“韦仲将(诞)能书,魏明帝起殿,

3、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 “署书”一条云:“署书,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 扁署的形式,在现存的一些古代宫殿门额上更是屡见不鲜。如故宫几大宫殿的匾署,实是一块方木,采用的是直书形式,和书函上的检署形式完全一样。本文研究的榜书,从狭义的功用角度说,正是属于匾署一类。古代的榜(又作牓),本义是一种木片,引申之,匾额也可以称作榜。例如, 宋史?文帝纪云:“府州佐吏并称臣,请题榜诸门。 ”所谓“题榜诸门” ,就是说降臣请宋文帝为诸门题写匾额。另外,由段玉裁的解释推而广之,除了检、帖、匾外,碑刻的碑额也可以称作是署书。因为碑额的性质是标题,以表明碑主的姓名、身份和立碑的目

4、的。许多碑额采用的形式和检、帖、匾一样,也是直书,如张迁碑(图1)、 衡方碑 、 张猛龙碑 东方朔先生画赞 、 宸奎阁碑等碑刻的碑额。我们今天谈到榜书时,除了认为它属于署书中匾署一类,还经常把擘窠大字 称作榜书,这自然由题匾字的大小引申而来。查阅古籍我们发现,最初善题榜和善擘窠大字,经常分开来所指。如续高僧传郑第十二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敬脱传云:“其笔绝大粗,管如臂,可长三尺。方丈一字,莫不高推。有乞书者,纸但一字耳,风力遒逸,睹之不厌。皆施诸壁上,来往观省。东都门额,皆脱所题,随一赋笔,更不修饰。 ”但后来就叫?昆了,有些大字虽然不用于题匾,但也仍然被称作榜书,榜书于是成了擘窠大字的别名。如康

5、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开篇云:“榜书,古四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 ”这一广义的榜书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下文我们所指的榜书即擘窠大字,并以此为对象研究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二、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在古代,虽然榜书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擅长这种书体的名家也不少,但研讨榜书书写艺术规则的书论却并不是很多。其中论述相对全面的代表论著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 。文中,康氏论述了学习榜书的难点与要领、榜书名作和书家、写榜书的执笔方法以及写榜书所适用的毛笔等问题。观点明确,视角高明,不失是一篇专论榜书的名作。但可惜不成系统,行文也相对比

6、较散漫。此外还有一些书家对榜书书写的艺术规则作了只言片语的论述:他们有的论述了榜书的结字原则,如苏轼云:“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 ”(3)有的论述了榜书的用笔原则,如张,阡融书断 “飞白”一条云:“(飞白)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 ”有的介绍了榜书名作,如黄庭坚有诗句云:“大字无过瘗鹤铭 ,晚有石崖中兴颂 。 , ,(+还有的从构势上,对小字与榜书作了区分,如包世臣说:“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武定玉佛记 ,字方小半寸, 刁惠公 、 朱君山字方大半寸, 张猛龙等碑,字方寸, 郑文公 、 中明坛 ,字方二寸,各碑额、 云峰山诗 、 瘗鹤铭 、 侍中石阙 ,字方四

7、寸,云峰、蛆崃两山刻经,宇皆方尺,泰山刻经,字方尺七八寸。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后人目为汇帖所迷,于是有黄庭 、 乐毅展为方丈之谬说,此自唐以来榜署字遂无可观者也。 ”他们的论述都给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榜书带来了很大的启迪,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对榜书书写的一些艺术规则进行分类阐释。(一)执笔书法的执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自从书法创作走向审美自觉以后,书家们就从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讨,一个好的执笔方法无疑有助于书家自如而尽兴地挥洒。榜书书写也是如此,自唐代开始就有一些书论家对榜书书写的执笔方法进行了研究。

8、大致有以下三种:1、握管法握管法是用食指到小指的中节和大指一起握管,即捻拳握管于掌中的一种执笔方法。最早提到握管法的是唐人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四握管。谓捻掌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 ”元代的陈绎曾对握管法也作了补充,他说:“握管,四指中节握管,沉著有力,书诰榜疏。可见握管法是用于书“榜”的, ”它的长处在于握笔着实,通过肘的运用,达到力劲的笔画效果。但也有不足,由于五指紧握,不能运动,所以运用此法只能做到腕运与肘运,

9、而指运则做不到。可指运却是最能表现笔画风姿、态势和细微变化的一种运笔方式。没有指运法,打、抢、提按、挫、驻、蹲等笔法会显得很生硬,调整笔锋和变换运笔节奏也很难做的到。因此用握管法写出的榜书,虽然力道很足,但往往会有鼓努为力;死板、僵硬的毛病。韩方明认为此法“非书家流所用也”也是从这个角度讲的。2、撮管法撮管法是用五指一齐握于笔管末端的一种执笔方法。最早提到此法的也是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韩方明虽然提出了撮管法,但他没有说明五指“撮其管末”是如何撮法,是像抓物件一样五指齐头聚拢,还是别有他法。而陈绎曾则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他

10、说:“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 ”*可见撮管法主要用于大字草书。由于执管较上,且使五指执笔法,所以它的长处在于肘运、腕运和指运都比较灵活,有利于纵横挥洒,左右取势。 s但由于手指距离笔头较远,如果使用的是斗笔,对于力弱者而言,不太容易把臂、腕、指的力量传达到笔端,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因此,除非臂力、腕力、指力强者,一般人较难使用好撮管法。3、提斗法提斗法是一种专门执斗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和撮管法大致相似,但因斗笔的大小而执笔略有不同。如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执笔郑第二就说:“韩方明日:提斗运肘,作榜署法也,与撮管略同。斗大则后以一指拒之,斗小则后以两指拒之。 其

11、法顺易而逆难,故不拒不可也。 ”以上是三种见于古籍记载的榜书执笔方法。从这三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榜书执笔的两大要求:一、臂力、腕力和指力强劲,能够作到力透纸背;二、肘运、腕运和指运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将榜书开张的字势、质实的笔画和丰富的笔意表现出来。当然书写榜书时并非必须使用握管法、撮管法和提斗法,执笔只要符合了上述两个要求,就方法本身而言应该是很灵活的。启功先生就曾经说过,书法的自然源自于执笔法的自然,执笔和拿筷子是一个道理,拿筷子只要能够如愿夹起东西来就可以了,而执笔只要如人意志在纸上自如地画出道来也就对了。(二)用笔一件成功的榜书作品必须具有高明的用笔方法。从历史上的榜书作品看,唐

12、以前的用笔法和唐以后是不一样的,包世臣就曾经说过: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后人目为汇帖所目迷,于是有黄庭 、 乐毅展为方丈之谬说,此自唐以来榜署字遂无可观者也。可见唐以前在书大字碑榜时,所用的笔法和小字是不一样的。但是到了唐以后,书家以阁帖为书法之宗,于是将写黄庭和乐毅的方法拿来写榜书,自然难得其理。在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唐以前写大字碑榜和小字真行笔法相异的史例。据周书卷47赵文深传己载:文深少学楷隶,深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旁唯文深及冀 而已。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行言于色。后知艰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

13、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牓,令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迁县伯下大夫,加仪同三司。世宗令至江陵书景福寺碑 ,汉南人士,亦以为工。梁主萧观而美之,赏遗甚厚。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题牓之功,增邑二百户,除赵兴郡守。文深虽外任。每须题牓,辄复追之。鉴此,在下文榜书用笔法与取势法的论述中,我们均以南北朝榜书为例加以研讨。1、沉实的用笔法康有为曾经说过:”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静穆也好,雄健也罢,实际都是在强调一种力。这种力充盈在笔画中,笔画就有了生活和活力。从外部形态看,具有力感的笔画是富有弹性和韧劲的,而不是干瘪和平面的。包世臣在

14、艺舟双楫中就曾经说,欣赏大字应该玩赏“笔画之中截” 。为什么包世臣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榜书作品笔力沉实,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深入笔画内部,入木三分,所以笔画有立体感和弹性。我们比较一下论经书诗(图2)和比较拙劣的榜书(图3)就会发现:同样是榜书,前者笔画虽然较细,而其中的内力却似钢铁般的强劲;后者尽管笔画肥硕,但力感却非常轻飘。那么如何才能使笔画内力充沛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着眼。(1)直落管所谓直落管指的是落笔时笔管贵直,这样臂力、腕力和指力就会充分体现在笔头和宣纸上,写出的字才会劲健。南朝书家王僧虔就认为,书法要有神采, “心圆管直”是一个关键。那么,为什么

15、只有直落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臂力、腕力和指力输送到笔头和宣纸上呢?这与笔锋的构造有关。笔锋由主锋和裹在主锋周围的副毫组成。主锋是笔锋的根本,主锋运用有力,写出的字才能遒劲,所谓“中锋取劲”就是这个道理。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就列有“骨法”一节,认为字要有骨力,应该采用蹲提主锋的方法。而副毫主要起到蓄水墨的作用,善于调控水墨,字就别有一番风致,因此前人讲究“侧锋取妍” 。为了使主锋顿提有力,直落管是最好的方法。试举一例,老人拄手杖都是直落地,为何?便于杖头着地有力,不至于失力滑倒的缘故。有些人写出字没有力量,就是因为不会直落管,而一味把毛笔左右撇抹,认为这样会有风致,殊不知正因此才失去了古人论书重骨力

16、的根本。当然,有些古人把直落管的问题也看僵化了,他们认为只有笔笔中锋才能使笔画沉实,而且所谓的“中锋”必须是笔毛顺,笔心在笔画中心。其实只要直落管,力量能够直落纸端,至于笔毛的形态是顺,是绞,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这样笔画中蕴涵的力才是运动、生动而富于变化的,而不是一种僵死而没有变化的力。(2) 涩与疾要使笔画沉实而生动,除直落管外,运笔的速度也是一个关键。过滑过快的运笔不利于让笔沉下来,相反,过涩过慢的运笔也不会让笔画中的力生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涩与疾的关系呢?我们在行笔时应该充分体味其中的抗争之力。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说:“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这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这种与阻拒之力的争势、争力很好地说明了涩笔的力度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