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59454923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和谐社区工作计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社区工作计划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和谐社区工作计划”,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和谐社区工作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区,努力构建和谐我区,现就建设和谐社区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要求 建设和谐社区的总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2、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建设和谐社区具体目标是: 民主法治健全.全面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健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使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中能够依法当家作主; 基本社保均衡.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各方面困

3、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更多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公共服务完善.进一步调整公共资源配置,加强社区五大服务网络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社会安全稳定.不断健全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使社区安定祥和,社会秩序井然,广大居民安居乐业; 生态环境良好.切实搞好绿化美化,垃圾与污水处理,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奥运意识,环保意识,使群众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邻里互助友爱.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形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社区应坚持的原则:坚持立党为公,

4、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宗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方便百姓,共建和谐大家庭的工作目标.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任务 (一)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增加投入,创建活力社区 1,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积极推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 3,加大财政对社区的投入力度. (二)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建祥和社区 按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推进面向基层,覆盖全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服务体系

5、建设. 1,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2,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深入开展”四进社区”活动,创建文明社区 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目标,以”共建和谐社区,实现人文奥运”为主题,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以此推动社区向着和谐,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社区 要按照”责任上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社会政治稳定,刑事发案减少,治安秩序良好,执法公正文明,人民群众满意”的平安型社区.要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防范为主,治本为上.社区管理与社

6、区治安紧密结合,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居民小组,楼层中心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楼门组长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把重点放在排查调处多发性,易发性和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上,立足平常,重在防范,从苗头性抓起,细微处抓起.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要全面落实并规范社区警务工作,积极探索警民共建,资源共享,家园共管的方式,形成防范一点,巡查一片,辐射一方的防控网络,创建平安社区. (五)深化社区环境建设,创建绿色社区 要加强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倡导节约型可持续绿色消费模式,大力整治各种环境污染和损害居民利益,破坏人居环境和谐的行为.要深入开展”绿

7、色社区”创建活动,社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 平方米,不断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水平.社区居委会对本社区的环境整治要切实负起责任,动员,组织社区内单位和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活动,义务植树,种草,护绿,义务打扫居住区环境卫生,使美化社区环境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到2008年,社区环境达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五化”标准.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稳定社区 建设和谐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着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街道和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要围绕社区的职能定位和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要求,把群众想要做的事,变成基层组织的工作,在提高居民生活

8、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组织,动员和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1,围绕中心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2,围绕健全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制定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组织结构,切实保障基层社区组织的有效运转.开展社区与部队,社区与学校,社区与单位,社区与农村等共建活动,建立协商议事制度. 3,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开展工作.每个社区要大力培育群众服务组织和团体,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群众性文体教育组织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组织,建立

9、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动员体制,协助街道做好社区服务,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帮贫扶困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群众互助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家政服务,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4,紧紧围绕稳定大局,化解各类矛盾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分片包户的工作制度,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掌握群众的基本情况,反映居民的利益诉求,构建新的群众工作网络,努力使矛盾纠纷在基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助解决,实现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

10、基层. 四,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机制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加强领导,各方配合,通力合作,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设和谐社区有力度,有速度,有程度,加强领导是关键.要充分认识建设和谐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建设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及时解决,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

11、组织上保障,工作上落实,经费上到位,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二)形成整体合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找准自身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优势和位置,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市政等工作.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社区内所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作为社区主体的组成部分,要增强共驻共建意识,积极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社区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

12、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做到政治上强,业务上精,政策上熟,不断提高建设和谐社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干部的选聘机制,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教育和引导社区干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社区工作做得更好,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贡献. (四)努力营造氛围.要加大建设和谐社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广泛宣传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宣传建设和谐社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面,强化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区的意识,营造”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的良好局面,使建设和谐社区深入人心,成为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做到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