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病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594280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常见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常见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常见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常见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六章 常见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常见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常见病毒(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常见病毒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杨岸,学习目标,1.掌握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流感病毒的致病特点;冠状病毒的致病特点、防治原则2.熟悉 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的致病特点3.了解 其他呼吸道病毒的致病特点,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 呈多形态,一般为球形。结构分三层:核心、蛋白质外壳、包膜2.分型与变异 (1)核心抗原:将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模拟图,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2)表面抗原:由HA和NA组成。将甲型分为若干亚型 流感病毒的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漂移:

2、HA或NA抗原的变异的幅度小,是一种量变。面对此种病毒,人群有免疫力,但免疫力不强,一旦发生流行,一般引起较小范围流行。抗原转换:HA或NA抗原变异的幅度大,是一种质变,形成新的亚型3.抵抗力 对热及理化因素较敏感,一、流行性感冒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与流感大流行,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传染性强、流行快。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温带冬天为流行季节。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免疫性 病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一般维持12年。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呼

3、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局部黏膜上皮炎症,全身中毒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发热(384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三)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二、冠状病毒,(一)主要的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圆形或卵圆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体 2.分类 3.抵抗力 对乙醇、乙醚、过氧乙酸、碘伏和含氯化合物敏感。加热56,30分钟可以灭活,二、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模拟图,第一节呼吸道感染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普通感冒和急性上呼吸道感

4、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源为病人,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粪-口途径亦可传播 2.免疫性 机体感染病毒后获得牢固免疫力 (三)防治原则 流行期隔离传染源,避免人群聚集,进行空气消毒等。病人采取支持疗法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三、麻疹病毒,形态为有包膜的球形病毒。对热与理化因素敏感。以学龄儿童发病率最高。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1014天)至出疹期均有传染性,冬季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喷嚏、咳嗽、说话时借飞沫直接传播,或经污染的玩具、用具等传播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可为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

5、毒,三、麻疹病毒 科氏斑,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四、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病毒呈球形,有包膜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冬春季为发病高峰 传播途径:飞沫或唾液污染玩具、食具等。主要表现为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疼痛。也可有其他并发症 以预防为主,隔离患者,患者采取对症处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易感者可接种减毒活疫苗或三联疫苗,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五、呼吸道合胞病毒,该病毒是引起婴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也可通过污染的手或污染物品接触眼或鼻黏膜感染 由于呼吸道局部水肿,分泌物增多,若不及时处理可致猝死。可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母体通过胎盘传递的抗

6、体能使新生儿获得被动免疫。治疗主要采用肾上腺素缓解喘息症状,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六、风疹病毒,为有包膜球形病毒。人是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妊娠早期感染病毒后,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感染胎儿,引起畸形、死胎,流产或产后死亡。 风疹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七、腺病毒,病毒呈球形。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粪-口途径、手-眼途径和性接触。引起疾病:咽炎、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尿路感染如子宫颈炎、尿道炎、出血性膀胱炎等,小 结,呼吸道病毒是一类经呼吸道侵入,首先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

7、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呼吸道病毒呈球形,均有包膜,除腺病毒核酸为DNA外,其他病毒核酸为RNA型病毒。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病毒包膜刺突上的HA和NA易发生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变,引起病毒变异,使人群失去免疫力,造成流感大流行。流行多见于冬春季节,容易发生流行,且传播快。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发病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近几年,新出现的以H5N1、H7N9为代表的禽流感病毒人体感染病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六章 常见病毒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杨岸,学习目标,1.掌握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 2.熟悉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3.了解 其他肠道病毒的致病

8、特点,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肠道病毒共同特性:形态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无包膜,核酸为RNA,核衣壳呈20面对称体。耐酸耐乙醚,对胃酸、胆汁有抵抗力。对高温、干燥、紫外线等敏感。加热56,持续30分钟可灭活病毒。病毒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在细胞质内增殖,有明显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引起多种多样疾病,如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心肌损伤、腹泻和皮疹等,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弛缓性肢体麻痹,故也称小儿麻痹症,多见于儿童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经粪-口 预防脊髓灰质炎主要用脊髓灰质炎

9、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自动免疫,对与患儿有过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脊髓灰质炎病毒,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二、柯萨奇病毒,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和病毒携带。传播途径:消化道和呼吸道 引起的疾病是多样的,轻的有普通感冒、手足口综合征等,严重的有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甚至可以引起婴幼儿死亡。病后或隐性感染者,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持久免疫力 疾病发生时要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病人,保护易感者。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三、埃可病毒,埃可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其次是呼吸道传播 所致疾病有:无

10、菌性脑炎、麻痹、脑炎、肺炎、肝炎、手足口病等 感染后机体针对同型病毒产生中和抗体,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防治原则和柯萨奇病毒相同,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四、轮状病毒,可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呈球形。能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在粪便中能存活数日或数周 传播途径:口食入、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侵入。病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主要是预防为主,切断粪口途径传播。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儿免疫力。患儿对症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等,小结,肠道病毒是一类通过粪-口途径,经消化道引起肠道感染,更多先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再引起肠外组织或器官感染的病毒。病毒先在消化道组织细胞内增殖,然后通过血液或淋巴液侵犯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多种多样

11、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小儿麻痹症,柯萨奇病毒、新型肠道病毒(6871型)引起手足口病、无菌性脑炎等,第六章 常见 病毒第三节 肝炎病毒 河南省郑州卫生学校 张晓红,学习目标,1.掌握 甲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血清学诊断及预防2.熟悉 其他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预防3.了解 甲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一、甲型肝炎病毒,(一) 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 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732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大约含7500个核苷酸。HAV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一、甲型肝炎病毒,2.抵抗力 HAV对热、乙醚、酸、碱等均有较强的抵抗

12、力,对紫外线、甲醛、乙醇、漂白粉等较敏感,加热100 5 min、3%8%甲酸溶液、70%乙醇溶液、400ppm氯处理30 min可使病毒灭活。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一、甲型肝炎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HAV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潜伏期平均30天 2.传播途径 HAV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病毒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及食具,传染性极强,可造成散发或大流行,一、甲型肝炎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 应用ELISA、放射免疫测定等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四)防治原则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卫

13、生、粪便管理、保护水源 目前我国主要应用HAV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二、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二、乙型肝炎病毒,2.抗原组成 (1)HBsAg: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及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中,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之一(2)HBcAg:存在于Dane颗粒内衣壳上及受染肝细胞核内,因此在外周血中不易检出(3)HBeAg:为HBcAg完整肽链上的一部分,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和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二、乙型肝炎病毒,3.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有抵抗力。70%乙醇不能灭活病毒。采用

14、高压蒸汽灭菌法、100煮沸10分钟或干热1601小时等方法可将其灭活。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的次氯酸钠等均可灭活病毒,二、乙型肝炎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 HBV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2.传播途径 HBV可经多途径传播,主要通过血源传播(输血、血液制品、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针刺、公用剃刀、外伤等)、密切接触(性接触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二、乙型肝炎病毒,3.致病性 HBV进入人体后侵犯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引起各种类型的乙型肝炎:无症状HBV携带者及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4. 免疫性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相应

15、的抗体,一方面表现为免疫保护作用,保护性抗体主要是抗-HBs;另一方面可造成免疫损伤,二、乙型肝炎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查 1.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五项,简称“乙肝五项”或“乙肝两对半”,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二、乙型肝炎病毒,(四)防治原则预防乙型肝炎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严格筛选供血员乙型肝炎的预防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严格消毒医疗器械,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强血制品检查,防止医源性传播。坚持开展人群普查,加强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检出及治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三、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直径约50nm,核心为单股RNA,有包膜。HCV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 5min可被灭活。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与HBV相似,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及静脉注射等途径传播,又称输血后肝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