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名词解释(一)古希腊罗马文学部分:俄林波斯神系 ——俄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 因宙斯及其家族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俄林波斯神系有 12 位主神: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 冥神哈得斯(有些书说是家神:赫斯提亚) ,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 月神和猎神阿耳特弥斯, 战神阿瑞斯, 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 火身和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耳墨斯,农神得墨特耳 另外还有 9 个缪斯是文艺女神,三个摩伊拉是命运女神 狄俄倪索斯是酒神众神居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上不和的金苹果 ——根据神话传说,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 相传阿基琉斯 (又译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的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偏偏没有邀请不和女神(争吵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 ,上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果然,引起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的争夺宙斯要他们找特洛伊(特洛亚)王子帕里斯( Paris )评判三位女神各许给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为最伟大的君子,雅典娜许成为最勇敢的战士, 阿佛洛狄忒特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把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
女神便帮助他到斯巴达做客时拐走了王后海伦 (Helen) ,并抢走了大批财物于是希腊各部落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的统帅,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 10 年,众神各助一方, 是后, 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岛之王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 战后希腊人中携财宝、奴隶返乡有的一帆风顺回到家园,有的长年在海上漂泊木马计——又称“特洛伊木马” , 是希腊神话传说的故事特洛伊战争时期,希腊联军久围特洛伊不下, 最后联军足智多谋的将领——伊塔克岛国王奥德修斯献出了木马计, 即造一只大木马, 内藏精兵, 弃置城外, 佯装败腿, 特洛伊将木马作为战利品运入城内, 晚上,木马的将士与城外, 联军里应外合, 一举攻占了特洛伊城, 木马后来成为内藏阴谋诡计的代名词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三个剧本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后来,三部曲泛指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二)中古(中世纪)部分:教会文学——是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会需要的文学 其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 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目的在于使人民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的奴隶,以维护封建统治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
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式的形式及象征、 寓意的手法 教会文学缺乏艺术性、一般都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世俗文学——是教会文学之外的其他中世纪文学的统称, 主要包括英雄史诗、 其实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世俗文学多指向现实人生,具有反教会、 反封建的特性和人文精神世俗文学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被以教会人员和地方贵族为主的一些人搜集、整理和记录下来,2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世俗文学多半经过了改写, 掺入了宗教色彩和封建思思昂, 很多作品的原作者已不可考骑士精神(骑士信条)——骑士制度盛行,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还形成了一系列的骑士道德信条这就是: “忠君、护教、行侠” ,此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礼” ,要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哀戚功能在他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并为她们服务效劳 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 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 普罗旺斯抒情诗——骑士抒情诗歌最早兴起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因此被称为 “普罗旺斯抒情诗” 作者是封建主和骑士,被称为“特鲁巴杜尔” ,意为行吟诗人。
主要内容是描写所谓的 “典雅的爱情” , 主题是骑士们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其经典作品 《破晓歌》 ( alba )写一对骑热恋中的骑士和贵妇人在幽会之后在黎明到来之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骑士抒情诗对后世欧洲抒情诗发展有一定影响 (注意心理描写,语言形象生动,诗律新颖多样)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学, 主要内容是揭露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罪恶, 赞扬市民的机智和才干,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 反教会的倾向 体裁主要有韵文故事、 讽刺叙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法国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 梦幻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常采用梦幻的形式及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反映现实生活,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梦幻文学如《玫瑰传奇》中,用“玫瑰”代表心目中的少女,以“情人”对“玫瑰”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少女的爱情,还把各种有关爱情的因素如“美貌” , 、 “坦率”等拟人化,并把整个故事假托在梦境中又如但丁的《神曲》 三)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才子派 —— 16 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号称“大学才子”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 受过大学教育和人文主义思想熏陶, 具有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 他们的创作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英国戏剧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创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上启迪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莎士比亚正是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推向高峰马洛是“大学才子”的代表作家,其优秀剧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影响深远十四行诗 ——诗体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 4 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 3 行诗,共14 行诗有固定格式,格律严谨最早兴起于意大利,后注入法、英等国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使这种诗体臻于完美流浪汉小说———— 16 世纪中叶首先出现于西班牙的一种文学新体裁在内容上以描写城市下层生活为中心, 以流浪汉为主人公, 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的丑恶现象在艺术形式方面,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流浪史的自传形式,描写所见所闻,语言简洁流畅,风格幽默俏皮,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人物性格描写虽然较突出 但缺乏发3 展, 情节也缺乏有机联系 流浪汉小说在创作方法、 人物描写和艺术结构方面对后世欧洲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小癞子》是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四) 17 世纪文学:“三一律” —— 17 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
他是三个整一规律的简称, 即情节、地点、 时间的整齐划一 即要求一出戏全部剧情只能展示一个单一的情节, 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 “三一律”的优点是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 矛盾突出, 结构紧凑 但作为一种创作规范, 他束缚作家的创作,不仅影响戏剧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还带来结构的绝对化、 程式化、 以及人物的单一化等弊病五) 18 世纪文学狂飙突进运动— — 18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 ( 1770-1785 ) 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一场全国性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 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运动充分肯定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 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影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 80 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浮士德精神——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追求美好的事物, 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自觉地进行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本质是对从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初 300 年间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精神探索历程的高度概括。
六) 19 世纪:浪漫主义——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前 30 年间)流行于欧洲(美)的与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它是法国大革命和各国民主、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 也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反响 浪漫主义文学打破了古典主义统治欧洲文坛约二百年的现状,提倡重理想崇感情;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使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制造离奇的情节由于作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存在保守与进步两种倾向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等湖畔派” 诗人——是指 19 世纪初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三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曾一同隐居在英国昆布兰湖区,描写湖区风光, 因而得名 在创作上他们致力于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 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作品充满恬静神秘的大自然气息 “湖畔派”诗人中声望最高的是华兹华斯,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 《抒情歌谣集》 从内容到形式开英国一代新诗风, 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美学宣言拜伦式英雄”——拜伦在他的《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他们都是一些性格孤傲不驯、 蔑视现代 “文明” 、 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的个人反叛者, 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海盗》 中的康拉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在文学史上被称作“拜伦式英雄”4 东方叙事诗——(见拜伦)“梅塘集团“——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文坛上的一个自然主义作家群体由六位作家组成,以左拉为首,还有莫伯桑等人 因为经常在左拉的的梅塘别墅聚会被称为梅塘集团这个团体标榜自然主义,一些创作具有自然主义特色,但其中的主要作家,如左拉、莫伯桑,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再现法——就是使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才构成这一人物的全貌据统计, 《人间喜剧》再现过的人物有四百多人, 使人物再现的小说有七十几部从情节和人物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 的内部联系威塞克斯小说——(看哈代章节)“小人物”形象——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传统形象之一是指贫民劳动者以及处于被奴役被损害,被剥削地位者的艺术形象 这些 “小人物” 题材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他们生活在冷酷社会里的贫困、 凄凉,孤苦无告,而且反映了他们对不公正的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从普希金《驿站长》开始,经过果戈理的《外套》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这种现象是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标志。
多余人” 形象————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在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时期, 对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不满, 既不愿意和上流社会同流合污, 但又找不到出路他们远离人民, 无法摆脱贵族自由主义的立场, 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软弱, 毅力不足, 不能有所作为 因而在社会革命面前, 只能成为多余人 最早的 “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奥涅金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 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 客观上有麻醉人民、 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 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忏悔贵族——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笔下描写得最成功的忏悔贵族典型,带有自传性的成分, 是作者创作中一系列“探索性主人公” 里居于顶峰的一个 他和其他自传性探索性主人公不尽相同 他们的精神探索一般都不超出贵族思想和道德的范围, 而聂赫留朵夫却朝前跨越了一步他的精神“复活”过程,概括了 19 世纪末俄国一些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寻找出路的探索,并且通过这种探索全面批判、否定了整个贵族、贵族的特权、道德和生活方式,有积极的典型意义。
在《复活》的结尾,聂赫留朵夫向宗教道德寻求出路,宣扬“勿以暴力抗恶” 的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主张, 体现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局限 他最终没能靠拢人民,因此叫忏悔贵族 心灵辩证法”— —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方法所“心灵辩证法”,主要是指小说通过内心独白、复杂的心理斗争的描写等,充分展示人物精神的发展历程和心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