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体系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93523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三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三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三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三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体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12009 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试纲要历史必修 3【内容要点】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1.孔子的学说(1)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政治思想:A. 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提倡“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心民力,用“德”教化百姓。鬼神观: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还是个伟大的教育家。【重点问题突破】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B.仁是“仁者爱人”的意思,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是“克己复礼”的意思,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

2、“正名”的主张,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3)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汉代以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的学说(1)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道德经(2)主张:“道”是世界的本源辩证法的思想。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孟子的学说(1)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主张:孟子把提出一套系统的“仁政”学说,这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 (要求统治者以人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

3、他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主张。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 。(3)地位:孟子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的学说(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2)主张: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 ( “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2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制天命而用之”是说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荀子主张“性恶论” 。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同时又吸取去了法家思想,是战国后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墨子的学说(

4、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 创始人,出身于手工业者)主张:“兼爱” “非攻” “ 尚力” “节用” “节葬”等。3.庄子的学说(略)4.韩非的学说:(1)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进步,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5、。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即位以后,希望进一步开拓大一统的事业,加强中央集权。(2)新儒学的思想来源: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得思想体系。(3)新儒学的内容: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因而主张首先进行思想上的统一,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但认为君主也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学说” 。(4)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6、也有限制君权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目的。【重点问题突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者:董仲舒。(2)实行者:汉武帝。(3)实行的原因: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4)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3第 4 课 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到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代表人物及主张:(1)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颢、 (南宋)

7、朱熹。主张:A.“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要把握“理” ,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C.“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阳明先生) 。陆九渊的主张:A.提出“心即理也”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以求理。王守仁的主张:A.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B.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它的影响是: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维护专制统治,压抑和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8、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第 5 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1)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纪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思想文化上:明清时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代表人物及主张:(1)李贽(明中期):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批判,否认把孔孟学说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 。(2)

9、王夫之(明末清初):强调“理”在气中。宣扬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充分肯定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3)黄宗羲(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4认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要是倡导言论自由和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4)顾炎武(明末清初):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呼唤。主张“经世致用” 。3.影响:(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这股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 6 课

10、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时已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印刷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金刚经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3)火药:唐代人们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应用于军事。(4)指南针: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战国时期人们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2.天文学:(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 1000 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3

11、)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4)元代郭守敬制成了简仪,比欧洲早 300 多年。3.数学:(1)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2)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7 位。领先世界达 1000 年之久。(3)元代发明了珠算法。4.农学:(1)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5.医学:(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2)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3)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创立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12、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第 7 课 汉字与书法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2)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5(3)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后来出现了书写更加简便的隶书。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2)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3)宋代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代表人物苏(东坡) 、

13、黄(庭坚) 、米(芾) 、蔡(襄)四大家。第 8 课 笔墨丹青1.文人画的发展历程:(1)魏晋时期出现了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人物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2)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3)进入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4)明代的文人画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2.民间绘画:(1)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明清时期,小说插图中的木刻版画比较流行。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充满了生活气息。第 9 课 诗歌与小说1.诗经 、楚辞与汉赋(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

14、经以四言为主,是中国是个形成的重要标志。(2)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思想感情。其中屈原创作的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3.汉朝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代表人物西汉司马相如。2.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诗风飘逸、豪放,人称“诗仙” 。杜甫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人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白居易的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刻同情。(2)词是继唐诗而期的又一诗歌高峰,又称为“长短句”便于自由灵活的

15、表达感情,并可配乐演唱。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两人合称为“苏辛” 。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和李清照。(3)元朝形成了一种新体诗元曲,代表人物马致远等。3.明清小说(1)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章回体材小青岛三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 6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2)明代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3)清代涌现出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的不满;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制作。第 10 课 梨园春

16、秋1.戏曲的起源(略)2.元杂剧于昆曲(略)3.“国粹”京剧(1)开始产生: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到京城献艺,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2)京剧集古代戏曲之大成,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3)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 11 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1.智者学派(1)时间:公元前 5 世纪(2)产生的条件:希腊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3)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4)主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他们作为教师,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智者学派的立场可以用其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的一句名言来概括:“人是万物的尺度”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