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930017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海潮雨霖铃教案适用范围:高中语文必修四 编制时间:2014 年 2 月 11 日 制作人:段艳理 李晓丹 张钧礼 审核:高一语文组 【温馨寄语】厚重的历史烟尘遗留于世的古诗词点染了浓淡深浅各异的人生情状,诗的凝练与丰富,词的美丽与哀愁,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或许就在其中。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 自读

2、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模块一:课前预习相关知识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

3、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2、作者简介柳永(约 987约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4、)。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4、 “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5、柳永雨霖铃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

5、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6、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与“豪放 ”,是宋词的两大流派。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 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取材广泛,除儿子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缓迈沉郁,往往不为格律束缚。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

6、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自度曲,又在音律方面使它突破了一步。豪放派的形式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基础练习1、注音堤沙( ) 箫鼓( ) 吟( )赏 参差( ) ( ) 珠玑( )骤( )雨 凝噎( ) 暮霭( ) 天堑( )无涯( ) 罗绮( ) 豪奢( ) 叠巘( ) 羌管( )千骑( ) 萧( )鼓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东 南 形 胜 地 理 形 势 优 越 画 桥 雕 饰 华 丽 的 桥 梁 天 堑 无 涯 天 然

7、的 壕 沟 , 此 处 形 容 钱 塘 江 的 壮 阔 。 重 湖 叠 巘 清 嘉 秀 丽 异 日 图 将 好 景 把 杭 州 0 的 美 景 画 下 来 都门帐饮无绪 没 有 心 思 心 情 不 好 骤雨初歇 又 急 又 大 的 雨 , 一 阵 暴 雨 兰舟 木 兰 舟 , 船 的 美 称 凝噎 因 激 动 或 悲 伤 而 说 不 出 话 去去 往 前 走 了 又 走 , 意 思 是 越 去 越 远 模块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望海潮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

8、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扫除字音和词义的障碍2、学生齐读课文:这首词的韵脚是什么?(本词押“a”韵)明确: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韵律美四、合作探究朗读文回答下面问题: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明确: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明确:民-乐 官-愉 (板书)

9、 5、整首词给你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明确:“人间天堂”(板书) 6、仔细阅读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五、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问题设计: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 “三吴都会” 、 “十万人家” 、 “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 、 “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

10、放词风。可见婉约派的词人不一定只会写婉约风格的词作。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此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霜雪”比喻浪花, “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总结艺术特色:(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11、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染、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六、小结: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中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运用的精炼。在诗词鉴赏中,把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也是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第二

12、课时雨霖铃 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 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2、鉴赏意象,掌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怀3、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一、朗读

13、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这首词的韵脚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提问: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这三句描写,在整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按诗歌的类别分这是一首什么诗?总体感情基调是什么?上下两片各写什

14、么内容?按时间划分情节分几层?明确:内容:离别。 点破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感情:凄切。 点破句:寒蝉凄切层次: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情节: 别前 别时 别后二、合作探究 意象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有什么作用?明确:凄凉、沉寂 哀婉、悲伤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景与情 虚与实教师引导: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写情?先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在书上画出。然后思考:1、词中那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按照抒情方式归纳(诵读、讨论、问答) 明确: 直接抒情(1)都门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