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927293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诊断与矫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儿童行为概述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人类的行为有本能的和社会的两大类。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 (2)行为具有多种测量尺度。 (3)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5)行为具有可塑性。 (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儿童行为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可表现为 4 个主要方面:从未分化的泛化行为向分化的专门化的行为发展;行为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的发展,由被动性向主动性的发展;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儿童心理

2、行为发展还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发展的定向性与严格的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儿童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各种因素:儿童自身的一些因素:遗传、年龄、性别、气质类型、营养状况、疾病;环境因素:民族、城乡差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团体、社会风气及影视影响。自测练习一、填空题1、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反应,包括内在的。2、人类的行为有的和的两大类。3、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5、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属于儿童自身的因素有: 。6、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各

3、种因素,其中属于环境因素有:。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二、判断题1、行为都是公开的。 答案:错误2、既然思考无法被他人观察和记录,它就不属于一种行为。答案:错误3、行为不仅包括人们做的,也包括人们说的。 答案:正确4、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可逆转的发展顺序及发展方向性。 答案:正确5、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过程。量变表现在发展的阶段性,质变表现在发展的连续性之上。 答案:错误6、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保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从一个阶段发展到更高一个阶段。 答案:正确三、案例分析题请分析以下行为的特征。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行为,父母就到他的房间里安慰他。结果,这个孩子睡

4、觉时哭闹得更频繁、更厉害了。儿童的哭闹是儿童的一个不良行为,父母对他的安慰也是一种行为,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作出的行为反映,但是父母对不良行为的关注与给予的安慰,正好是儿童所希望的反映,因此“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更厉害了” 。案例中的父母对此孩子的行为是属于误用了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第二章所谓问题行为,也称“心理问题” 或“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儿童的正常心理与问题行为、心理疾病、心理变态、犯罪行为之间,也没有绝对的鸿沟,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儿童问题行为的类型:发展性问题、情绪

5、方面的问题、学习与智力方面的问题、性格方面的问题、活动过度问题、神经性方面的问题、习惯性方面的问题。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恰当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1)心理因素包括:自控能力差、动机冲突、认识障碍、挫折承受能力低、不良习惯;(2)生理因素包括:遗传、脑伤、生物化学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条件的变化、养育环境变化;(4)家庭因素包括:过分宠爱与保护、过高期望和过度教育、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或疾病、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父母的不良榜样作用;(5)学校因素:教育思想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教师师德师风问题。一、名词解释 问

6、题行为 所谓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二、简答题1、儿童问题行为的类型有哪些?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八类:发展性问题、情绪方面的问题、性格方面的问题、学习与智力方面的问题、活动过度的问题、神经方面的问题、活动过度的问题、习惯方面的问题。 2、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的心理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果对此加以概括,可以将其归为三个方面:(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意和

7、同伴接触、交往,智力发展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2)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出现得太多。如儿童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扰乱别人;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度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是有问题的表现。 (3)行为不恰当,指某些心理表现或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又不发生。如儿童将喜爱的玩具放在垃圾堆里,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大哭等。三、思考题 归纳分析产生形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儿童问题行为的五个主要原因是:(1)心理因素包括:自控能力差、动机冲

8、突、认识障碍、挫折承受能力低、不良习惯;(2)生理因素包括:遗传、脑伤、生物化学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条件的变化、养育环境变化;(4)家庭因素包括:过分宠爱与保护、过高期望和过度教育、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或疾病、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父母的不良榜样作用;(5)学校因素:教育思想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第三章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所谓问题行为是研究者或教师计划去改变或矫正的某项特定行为。确切的说目标行为是一种训练前所拟订的预期达到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教师执行一套行为矫正方案后,期望被试的问题行为应达到或改善的标准。观察和记录的作用:(1)

9、能准确地确定这个程序是否发生作用,并提供这个程序的有关信息。 (2)有助于行为矫治者确定最好的治疗策略。 (3)精确地记录程序并绘制量表是使得程序继续进行的一个有力强化物,亦是鞭策程序继续进行的反馈信息。行为记录的类型与量化方法有:次数记录法、时间记录法、百分比记录法;观察时间分配记录法有:时距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时间取样记录法。一、名词解释 1、问题行为所谓问题行为是研究者或教师计划去改变或矫正的某项特定行为。2、目标行为目标行为是一种训练前所拟订的预期达到一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教师执行一套行为矫正方案后,期望被试的问题行为应达到或改善的标准。3、质量记录数量化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不能按

10、次数、时间或百分比等来记录,而只能从大小、强弱、好坏等质量方面来评估其行为状况。这些好或坏的质量行为,还有着比较如更好、更坏等。要区分它们程度上的不同,可以通过数量化来进行。好与坏的质量行为,通常也是根据一个人在某一时间里行为发生的次数多少来评定的。二、简答题请简述观察和记录在研究问题儿童中的作用。在行为矫治的基线阶段乃至整个治疗程序中,精确地、持续不断地记录材料有助于矫治程序的实施。 (1)只有精确地记录基线材料,才能准确地确定这个程序是否发生作用,并提供这个程序的有关信息。 (2)开始阶段的记录和评估常常有助于行为矫治者确定最好的治疗策略。 (3)精确地记录程序并绘制量表是使得程序继续进行

11、的一个有力强化物,亦是鞭策程序继续进行的反馈信息。三、思考并运用试运用时间取样法,设计一个观察方案。(1)观察记录表单观察地点: 观察者: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段(分钟) 教师活动多数学生活动对象的违纪现象开始上课 0-10 11-20 21-30 31-40 41-45 (2)记录说明教师活动一一记录时间内教师的讲解、理论和操作知道(简要记录) 。多数学生活动一一记录多数学生的正常行为(简要记录) 。对象的违纪现象一一记录该观察对象与正常行为相违背的违纪行为(不包括完成教师规定任务后的正常探索行为) ,应详细分类记录:影响他人的违纪行为;不影响他人的违纪行为;违纪人数(详)重点分析

12、教师行为与违纪现象的关联和观察对象出现违纪现象的时间规律。第四章儿童行为评量方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儿童行为评量表常用方法:观察法、投射测验、客观测验、社会测量法、行为量表、交谈程序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的性质:(1)评定量表以观察为基础,由他人对被试的行为作出评价。 (2)评定量表需评定者根据对被试行为的观察而积累经验,再对被试行为进行评定。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的构成特点:(1)在编制评定量表之前,应对相应问题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定义;(2)评定量表方式的选择,有数字等级法、文字描述法、样本参照法、选词法;(3)行为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问题几种常用的儿童问题行为评定量:艾森博克儿童行为量表、Rutter

13、 儿童行为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自然条件” 指的是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入人为的控制。2、投射测验 给被试看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物,要求被试作出反应,根据反应来说明个人的需要和知觉发展水平。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 二、判断题1、事件取样法、特性等级评定法都属于非正式观察。 答案:错误2、评定量表以观察为基础,由他人对被试的行为作出评价。 答案:正确三、思考与运用1、试述量表使用应该注意哪些的问题? 评定量表是由主试使用,依赖主试的主观判断,其信度和效度

14、比其他形式的客观测验要低,为使评定更加准确可靠,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主试者必须经过训练,并具备一定素质。主试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评定前熟悉评定量表各项内容、含义及评分规则。 (2)简便性,评定量表的操作应简便易行,不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过多的描述。 (3)可分析性,量表中的单项分、因子分、总分是常用的分析指标。 (4)结果解释的慎重性,每个量表都有结果的分析和说明,评定者应注意对结论的解释要适度。 (5)评定者要与被评定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主要指在使用他评量表的情况下,尤其评定对象是儿童时,要用一定的时间相互熟悉,建立融洽的关系,以使评定者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

15、来观察儿童第五章儿童问题行为矫治的主要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儿童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地提高儿童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儿童对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特别适宜儿童焦虑、恐怖等症的治疗。强化法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为基础的,即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次发生。强化有两种,正强化与负强化。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反复出现时,若这个行为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一般适用于矫正儿童的发脾气、多动症、神经性呕吐、偏食等问题行为。矫枉过正法是在儿童出现某种不良行为后,令其以相反的良好行为纠正刚才的行为,以减少其不良行为

16、的发生。此法多用于矫治儿童的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刻板行为及自伤行为,以及婴儿孤独症及智能低下的某些行为障碍。间歇强化法是一种间歇的(即不定期的) ,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间歇强化法的类型: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法、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法。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一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用于矫正儿童的孤僻、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问题模仿疗法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常常用于治疗恐怖症、与焦虑有关的行为问题和儿童孤独症等其他类型的行为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纠正不合理的思想活动或信念来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方法。可以用于矫正儿童焦虑、社会恐怖、多动症、注意缺陷、神经性厌食等问题。集体心理疗法,是指将些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根据其年龄、矫治目的等组成适当的小组,定期在矫治者的引导、启发与帮助下进行矫治性聚会,以解决心理冲突,疏解郁结情绪,消除心理症状。主要有集体心理分析疗法、集体行为疗法、集体认知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