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5927236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李媛媛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课程前言大家好!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知道, 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 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 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 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 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 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 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 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 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 民间社会的成长, 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 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第二个因素是

3、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建国以来, 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 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 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 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 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从 70 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 80 年代开始, 认为文化是事业, 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 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 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 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 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

4、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 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盛。 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这个时候的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生产的。所以文化产品由国家的文化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提供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 越来越多样化的时候, 由单一的主体来提供文化产品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 那么这样一些新的历史条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里面提出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

5、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事实上,中央一直是高度关注公共文化这样一个问题的。在 2002 年的时候,十六大就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并且有了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这样的提法。 国务院也是先后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 “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2007 年的 6 月 16 日,中央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 可以说这个时候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被提

6、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007 年 8 月 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就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010 年 7 月 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今年的 “七一讲话” 里面也是提到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让人民共享文化

7、发展成果, 已经成为政治高层的一项共识。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意义又在哪里?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 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定义, 那么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 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看公益演出,这些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 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 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文化权利、 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这样的定义给了我们几个信

8、息。第一个信息就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公益性,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说市场基本上不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 必须由政府来主导。 政府跟企业不一样, 它不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它的角色是代表着公共利益的。第二个信息是它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好、 维护好公民的文化权利。 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人的文化, 也就是说到底谁是文化服务的主体。 文化建设的根是在人民群众, 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公民, 都有权利接受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要惠及到每一个人的, 同时还要求我们投入和普通人的实际文化消费需求一定要相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只是单向式的灌输,而不去进双向服务,这样一种文化服务一定是

9、不到位的。第三个信息就是公共文化权利的问题。什么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有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有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 还有公民自己的文化成果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好, 第二个小点我们来了解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 首先既然是公共文化服务, 它一定是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属于公共资源,是全社会所共享的。第二点是它的公益性, 那么它是免费的,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本身是基础性的,所以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比如免费的图书馆、 免费的文化馆、 文化活动中心等等。 对于一些提升公民文化品位、 道德素质的文艺演

10、出或者是文化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补贴票价的方式, 或者是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来降低它的准入门坎, 这是一种准公益性的方式。 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外如果还想去享受到更多的私人性的、 个性化的这样的文化服务那么就只能够进入市场来购买。这么一个不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之内。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公平性。无论你的政治地位如何、经济水平如何、文化程度的高低,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和文化的设施。第四个特点是它的便利性。 它一定是很容易能够获得的, 距离很近的, 随时可以得到的。目前在很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已经进入了小区。 比如在深圳, 只要凭借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自助的办理图书馆的借书卡, 而深圳的各个区的图书

11、馆之间已经达到了通借通还总分管制这样的平台。比如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在自动的借书机上去进行借书、还书, 甚至你想要还的书你可以提前预约, 书一到就给你发短信, 你可以在离家最近的公共借书机上去取到这本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第五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它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它要提供多层次、 多样性的这样一些文化产品。 理论上讲,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拥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是绝对平等的, 我们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程度, 包括经济的发展程度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公共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比如说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

12、比较偏远的地区, 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目标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在一些文化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 已经在向着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多样化、差异性的方面努力。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的发展,产品的质量、服务都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升级。(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它的意义在哪里?首先我们是把它放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视野里面来看, 它有利于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提到了三个转变。 就是从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文化转变。那么从办文

13、化向管文化转变, 这个是第一个转变。 事实上也就是从一个无限政府或者说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从建国以后到体制改革之前, 我国基本上是采取全能政府的模式,它的好处是资源可以高度集中, 可以统一调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比较贫乏、濒临崩溃的情况之下, 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率, 所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它曾经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结构快速调整, 市民社会迅速成长的社会环境之下,这种无限政府已经不再能够适用了。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成长, 对于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负担也越来越重, 社会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如果

14、说事无巨细,都去一一过问的话,不但会增加政府执政的成本,而且也会管不过来、管不好,造成行政失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 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 这也是当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们知道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 所以本身财政的拨款对于文化的拨款并不是很多, 所以我们尽量地花最少的钱去做最多的事, 去降低我们的成本, 提高我们的效率。第二个转变是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以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 现在我们主要是用法律、用制度去调节为主。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经济人假设, 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最大化, 受到利益的驱动, 这样市场

15、必定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 具体到我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它是在一个市场失灵的状况之下, 要靠政府去提供对于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支持。第三个转变是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去转变。 文化体制改革划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范围有,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除外之外, 还有党报、党刊、具有国家演出水平的文艺院团, 这些都是实行事业单位这样一种体制。 所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事实上就是从把这样一些直属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为主转变成把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都纳入到自己服务的视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那么政府什么样的方式来介入公共文化服务呢?

16、政府可以直接地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比如说公共的图书馆、 全额拨款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 还包括一些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的直接介入, 那么政府还可以通过采购、委托、补贴等等方式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是可以提高认同度和幸福指数。使老百姓能够在参加文化创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活动当中能够他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表达, 让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 它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 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过程当中, 它会发挥着比较积极的作用, 它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和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一个管道, 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和社群的生活、公共的生活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是第二个意义。第三个意义是, 它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维护文化安全。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如果说我们不改变原来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 我们就一定提供不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