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9244778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氾水高级中学 2013 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2)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朝代制度机构职能特点秦朝丞相: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御史大夫: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与牵制太尉:汉朝内外朝制度内朝(中朝) :以内朝牵制外朝,削弱相权外朝(三公)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中书门下(政事堂)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枢密院;三司:元朝中书省:相权有所提高枢密院宣政院:明朝内阁制内阁:司礼监:秦朝军机处军机处:趋势: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时间特点作用分封制西周战国血缘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巩固了西周统治。但诸侯王位世袭,在诸侯国拥有世袭统容易

2、发展为割据势力治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贵族统治)郡县制秦朝清朝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俸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禄,没有封地,绝对服从于中央。垂和国家统一。直管理,官僚政治。郡国并行制西汉封国和郡县并存,相互牵制造成西汉初年王国问题行省制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节制,民政受制于中书省,军政受制于呈报枢密院。趋势: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 -名校名 推荐世官制察 制九品中正制科 制朝代夏商周两 魏晋隋唐以后 官世 自上而下推 中正官推 考 拔方式特点 族子弟世代 承以官 士, 操于上(封 性)公开 拔,公开考(封 性试(公开公平开放) 拔血 前期:德、才(孝廉

3、) 第考 成 (才干)依据后期: 第作用 族 断前期利于人才 拔世 家 大 族 垄 断打破了世家大族后期豪 把持官 断官 的局面; 拔了人才, 大了 治基 , 加 中央集 ;有益于社会重学 气的形成, 巩固儒学地位【史 必 】科 制以 格的考 作 官方式 ,把 、考 、做官 系起来, 官僚 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 人才;巩固了儒学的正 地位;将官吏的 拔 收 中央,加 了中央集 ;公开考 、公平 取,形成了有效的人才流 机制。【 】1. 柳宗元在(封建 中 价秦始皇 封建、行郡 :“其 制,公之大者也公- 2 -名校名 推荐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

4、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4.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5. 图

5、 6 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丰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6.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的政治上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7.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 贵族B. 平民C.官僚D.诸侯8.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9. 某学者指出, “其君既起自布衣, 其臣亦多亡命之徒,

6、 立功以取将相”, 终成“布衣将相”之局,从而打破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上文中的“君”应是A秦始皇B 汉高祖C 宋太祖D明太祖12345678910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 5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 1901年)(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

7、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10 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8 分)- 3 -名校名 推荐(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8 分)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4 分)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

8、奉行”而已。( 2)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 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3 分)材料三 : 军机处的工作: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 分)11. 【解析】( 1)“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

9、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 门兼美”。 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 注意要体现出“变”。( 2)分析积极作用要从对政治、文化方面入手。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 ( 3)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造成人才的缺乏以及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设学堂,而设学堂关键在于废科举。分析原因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 4 -名校名 推荐文化角度分析。如政治应结合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结合旧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才的需求入手。【答案】( 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 4 分)变

10、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 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 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 6 分)( 2)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 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 8 分)(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 2 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 ( 6 分)12. 【解析】本题是常见题,考查了教材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第

11、1 问稍易,根据示意图可知图一反映秦代三公九卿制、图三反映元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二指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第2 问唐代三省六部制中旨意一般包括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据教材这一制度可以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第3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教材有: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加强军权;派文官出任知州,再设通判,对知州进行监督和制约;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由中央掌握。从兵、权、钱三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作者认为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导致地方力量被严重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第4 问清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根据材料四概括可以了解到是将官员奏折上呈皇帝、按皇帝旨意拟旨、将旨意下达、奏折整理和归档。从中说明军机处“跪受笔录、上承下达”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 1)图示一:秦朝(1 分)。图示三:元朝; (1 分)。图示二:三省六部制, ( 1 分)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1 分)。( 2)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 ( 1 分)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2分)( 3)向皇帝传送大臣奏折,按皇帝旨意拟旨,下发皇帝谕旨,返还、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