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去哪儿了霍邱师范学校 刘从奇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读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有学生举手问: “老师,主人刚下马,客人咋就跑到船上去了?”是啊, 主人下了马,客人为啥跑那么快,急不可待地先上船干吗?他归心似箭吗?另一位也问道: “他们一个刚下马,另一个已在船上,怎么饮酒啊?”别说,这还真是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还真细致我知道,这是一个互文见义的句子正好,借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互文于是, 我引导同学们思考,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他的朋友,从礼节上讲,二人依依话别,不说难舍难分,至少也相距不远能下马的地方肯定在岸上,客人的船肯定泊在江边两者有一定距离主人刚下马,客人为什么先跑到船上去了?这有悖情理 古人有以酒饯别的习俗, 那么, 他们到底在哪里饮酒呢?从下文“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船上饮酒话别 那怎么可能主人才下马, 客人已经上了船呢?请同学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设想一下,诗人和他的朋友离别时的真实情景大唐元和十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 秋风萧瑟, 枫叶和芦花在空中凄厉地飞舞、盘旋着被贬到江州任司马的大诗人白居易,此时怀着几份无奈与凄楚,恋恋不舍地送别路经此地探望他的好友。
他们骑马来到浔阳渡口两人翻身下马,随行的人把马栓在岸上的柳树上,两人分宾主前后向码头走去浔阳江畔,明月在天,江面舟船相连,樯桅林立,船上的灯火若明若暗紧挨岸边一只客船,烛火明晃,简单的酒菜已布在小桌上,乐天先生和他的朋友分宾主坐定,举杯相劝昔日名动京师的大诗人,官居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就因为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力主缉凶讨贼而得罪了朝廷权贵,被罗织罪名贬到这个荒凉的江州此刻,诗人内心的那份伤感伴着这凄凉的离别之情,真是举杯欲饮无绪忽然江面传来时而悠扬时而铮铮锵锵的琵琶声,那声音那样熟悉,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于是,“寻声暗问弹者谁”,并且“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从同学们刚才想象的情节看, 原来, 诗人和他的朋友是一起下马,一起到船上去的那么,诗中为什么说“主人下马客在船”呢?请大家联系初中读过的《岳阳楼记》 《出塞》里的句子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这句的意思是说, 早晚时而阳光灿烂, 时而阴云密布 并非阳光灿烂只在早晨,阴云密布只在傍晚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在并非明月只属秦,山关只属汉 这两句是典型的互文我们再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岂不可笑?互文,也称互文见 (X ì an)义,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比如:A 有 B, C 有 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 和 B 都有 C 和 D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理解的方法、 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 《木兰诗》 )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很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 ,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 就是因为它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这一句应该翻译成 “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归来。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杜牧《阿房宫赋》 )是说,被秦王掳来的六国王子皇孙,成为秦宫室的人,他们“早晚弹唱” 如果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弦就说不通弹弦是为唱歌伴奏,怎么能截然分开呢?回到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 的问题上, 客人究竟去了哪里?其实,他和作者一起下马,一起上船饮酒话别诗人为了文字的工整,形成或对仗或呼应或交错的艺术效果,往往分说,但,阅读时必须放在一起理解,所以,互文见义其实就是分说合解这样的互文见义现象,初中读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例句, 《琵琶行》中也还有,同学们可以再找一找看看该怎么翻译才符合情理这样, 就把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进一步拓展训练 利于同学们提高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联系地址:霍邱师范学校, 13805644413 邮箱 lx663399@ )(字数统计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