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89911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工作案例20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作案例课题:空气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 课时: 1提供者:孙建 单位: 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3)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

2、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们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又有一定基础,但是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理解和认识会有障碍,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能够学懂、学会。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入课题探究 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 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 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 O2 的体积分数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活

3、动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

4、气质量比较差?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 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设计方案: 提供学生水槽(装有

5、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可能有上图所示的几种。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 2】空气的成分主题设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动物进

6、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利用化

7、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实验探究 3【实验探究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通

8、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1,观察现象并思考: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 d。并将广口瓶从 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 c 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科学分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

9、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终消失。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

10、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实验探究 4【实验探究 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

11、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教师提供:右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 400 mL)、10 mL 量筒、100 mL 量筒、500 mL 量筒,以及水、红磷和木炭等仪器和药品方案设计:指导并启发学生设计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及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应解决的问题: 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图 2-3 丁中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图 2-3 丁中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作好数据处理。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

12、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利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流与总结:装置气密性要良好;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等等。小结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增强记忆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13、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八、板书设计空气 发展史: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成分 较固定成分 氮气占 78%或约 4/5氧气占 21%或约 1/5稀有气体占 0.94%可变成分 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污染及防治 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防治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