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979039 上传时间:2021-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赤壁赋导学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夯实基础 1.掌握字音:壬戌 窈窕 棹 愀然 扁舟 枕藉 相缪 舳舻 酾酒 槊 匏f 挟 肴2.词义既望:农历十六日。 横:弥漫,充溢。纵:任。 如:往。浩浩:广阔,辽远。 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危:端正。 固:本来

2、。须臾:片刻。 骤得:数得,屡次得到。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第一课时(一)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题解 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

3、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4、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关于“赋”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三)诵读指导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

5、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层次思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

6、“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第三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3、层次思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

7、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3、层次思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8、二、课文落实(一)学习第1节 1、重点字词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分析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9、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二)学习第2节 1、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2、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

10、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3、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4、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5、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

11、“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7、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明确: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8、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9、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三)学习第3节 1、重点字词通假字: (1)举匏樽以

12、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四)学习第4节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

13、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5、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

14、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五)学习第5节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三、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