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8961237 上传时间:2021-0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全国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2018 届一轮复习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全国)一、什么是简明、连贯、得体之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提示】( 一 ) 简明之法“简明”,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要使语言简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围绕中心全文的中心或一段的中心,不要旁生枝节。2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复。3要尽量选用一些简便的、固定的说法。当然, 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 二 ) 连贯之法“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言连贯方能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要使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

2、几个方面:1话题前后要统一2表述角度要一致3思路要连续不断4语言衔接要紧密5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6恰当使用关联词语7巧妙使用关照词句( 三 ) 得体之法“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它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准则”“修辞学的最高原则”。要做到语言得体,需注意几种方法:1把握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决定了语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文体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应用文体,一般以记述、说明为特征,以实用为目的。语言要求准确性、简洁性和规范性。文艺性文体, 语言要求形象性、表情性、 音乐性和独创性。多用叙述、 描写、 抒情手法。议论文体,语言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体,语言要求科学、准确、简洁、

3、平实等等。2明确文章功用功用不同的文章,对语言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1名校名 推荐小说是“用人物形象去感染人”,要求用形象的语言写出生活情节。史、传是用历史事件去启发读者,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历史真相。3注意时代色彩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它每时每刻都在发展演变,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有着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色。 语言得体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写作文章时要尽量选用那些清新活泼的语言,抛弃那些与时代不符的陈词滥调。同时,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同的审美情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能以古论今,以今律古,不能让这个时代的人说那个时代的话。4替读者着想读者对象不同,文章使用的语言应

4、是有区别的。(1) 要考虑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2) 要考虑读者接受语言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他们的心理需要,应正确给读者定位,使对方容易接受或理解。5联系语境二、探究词语赘余的表现情况【提示】( 一 ) 谦敬辞赘余谦辞和敬辞多来自古代汉语,里面常含有“我的”“您的”的意思,如果再在这类词前面用“我的”“您的”来限制则赘余。( 二 ) 概数词赘余表示推测或估计的副词,本身即有表示概数的意思,再与概数词合用则造成赘余。( 三 ) 兼词赘余兼词的前面或后面有一个其本身就包含的词语,会与兼词中的一个词语重复而造成赘余。( 四 ) 否定词赘余本身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再在它的后面缀以否定副词则造成赘余。( 五

5、 ) 逻辑性赘余从逻辑上看,前后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重复或矛盾则造成赘余。( 六 ) 重复性赘余前后两个同义词语连用而造成赘余。( 七 ) 包含性赘余一个词语的意思因被另一个词语所包含,语意重复造成赘余。“简明”一般指语义不重复,不晦涩,能少则少,注意结合“病句辨析”考点来把握。“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 (1) 统一的话题, (2) 合理的句序,(3)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2名校名 推荐“得体”一般从下列四个角度考虑:(1) 根据交际的目的来决定,说什么内容; (2) 根据交际的对象来决定,用词得体( 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正确使用谦敬词;(3) 根据交际的场合来决定, 公共与私交场合, 庄重与随意等; (4) 根据交际的手段来决定,选用书面语体 ( 视觉语体 ) 或口头语体 ( 听觉语体 ) 。注意:广播稿或口头通知中不能有括号、省略号、同音词、文言词等类似的词语;要注意通知、请柬等应用文的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要齐全。综观近几年高考情况,课改区对本考点的考查特点是:(1) 高频率, (2) 综合性, (3) 实用性, (4) 能力化和技巧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