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58893438 上传时间:2021-01-0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位管理概述(PPT 68页)(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 储位管理,2,一、储位管理概述,1、储位管理的意义 货品在拣货出库时的数量控制与掌握就称为动管,以与传统仓储之保管做一区隔。而动管的掌握,目的在于达到时效性配送,所以更重视其分类配送机能。,3,4,由于分类配送机能被重视,货品的保管就变成了配合配送时效及市场少量多样的需求。利用【储位】来使货品处于被保管状态而且能够明确的指示储位的位置,储位管理就是提供此位置的管理法则。,5,6,2、储位管理的目的,一是调节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是维持其它作业的顺利进行。,7,调节市场需求的变化方面具体分为下列三项:,(1) 调节生产制造与需求的功能 (2) 取得采购优惠的功能 (3) 补充拣货作业区

2、商品存量功能,8,储位管理的目的,除包括有储存作业三项基本功能外,最主要目的就是辅助其它作业顺利进行。,9,1.进货暂存区,4.出货暂存区,2.保管仓,3.拣货仓,5.配送车,10,3、厂商对储位管理的追求差异,11,12,对于储存单位、储存策略、储位指派等储存方法的不同选择考虑,13,4、储位管理的基本原则,(1) 储存位置必需很明确的被指示出来: (2) 货品有效的被定位: (3) 异动需要“确实登录”:,14,15,6、储位管理的范围,因作业方式之不同而有下列储区: 预备储区、保管储区、 动管储区、移动储区,16,17,(一)预备储区,在进货、出货作业时所使用的暂存区。,18,对于进货暂

3、存区而言, 对于出货暂存区而言,,19,20,(二)保管储区,在入库作业时所使用的保管区域,此区域的货品大多以中长期状态在进行保管,所以称为保管储区。,21,对于保管储区的规划布置有下列要点:,保管储区的设施规划考虑: (1) 地面负荷:(2) 货品状况: (3) 出入口: (4) 通道设计: (5) 其他:,22,保管区作业要点,(1) 待验与验妥的货品应于预备储存时已划分清楚。 (2) 盘点作业应在各储区中各别进行。 (3) 储位及储架位置应视情况适时调整。 (4) 物流中心的服务政策,强调快速确实的提供客户满意。,23,表 1-3 入库单 日期: 时间: 编号:,表 1-4 补货单,24

4、,(5) 保管区内的储存,区隔划分。 (6) 散装之货品尽可能摆设在料架上或储物柜中。 (7) 收发货品应采先进先出为原则。 (8) 其他;,25,26,27,表 1-6 库存表,28,(三)动管储区,在拣货作业时所使用的拣货区域,此区域的货品大多在短时期即将被拣取出货,其货品在储位上流动频率很高所以称为动管储区。,29,(1) 动管储区的设立需求,(a) 以物料管理的角度来看,应更能有效掌握货品动向 。 (b) 从拣货的过程看,可避免重复无用的行走距离 (例如) (c)综合作业时间与效率两者同时考虑,两区域并存确有其必要性 (d) 从商品种类的方面分析,可以发挥储位管理的最佳功能 (abc分

5、析),30,在间隔长度1公尺长的料架上堆积10种商品,而每一种商品由5个料架储放保管,故总长度为50公尺,为了取出这10种以箱为单位的商品,必需走50公尺。 如果每一种商品只用一个料架来保管,则只需走10公尺,这表示步行距离变成只有 1/5 。因此在拣货区域每种商品只放一个料架,来作为动管储区,其它四个料架则规划在它在保管储区上。,例如:,31,ABC分类法,又称“巴雷特分析法”、“重点管理法”。是把物资物品按其金额大小,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她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分析。,32,A类物资是指品种少、实物量少而价值高的物

6、资,其成本金额约占70%,而实物量不超过20%。 C类物资是指品种多、实物量多而价值低的物资,其成本金额约占10,而实物量不低于50。 B类物资介于A类、C类物资之间。其成本金额约占20,而实物量不超过30。,33,(2) 动管储区的整理、整顿,在物流中心若能进行整理、整顿的工作,将使寻找货品的时间减低,并可缩短行走的距离,而使效率提升2030%。,34,(3) 拣货单,拣货单可以避免拣货时产生混淆。规划时应避免发生: (a) 一位多物 (b) 一号多物 (c) 拣错,35,拣货单内容排列,36,(4) 主要品项的拣货,主要品项拣货方法是指对商品分析后,针对出货量较高的前几名品项限定,将主要品

7、项与其他品项分开拣货的方法 。,37,(a) 包含主要品项拣货的客户拣货单 (b) 主要品项以外品项的客户拣货单,先从全部品项中选定出主要的品项,再分别制作,38,(5) C类物品的拣货,量少而商品品项变成愈来愈多时,因为C品项比A、B多,所以和拣货频率较高的A、B相比,所花费的拣货时间较多的情形也很常见。,39,(6) 拣货密度(P.H.D.-Picking Hit Density),拣货密度是指从库存的全部品项中,拣出的商品有哪些品项,其占全部品项的比率。即把将库存品项数(ZI)和拣货品项数(PI)的比率,称为拣货密度(PHDPI/ZI),40,(a) 拣货密度(PHD)和拣货频率(IK)

8、 拣货频率(IK)是指某种商品的1日或1个月的出货次数。 例如IK=3,是表示1日或1个月里有3次出货。如果,每天出货3次,即是1日的IK=3,若出货30日,则1个月的IK是IK=330=90。 (b) 拣货密度的活用,41,(四)移动储区,在配送作业时,配送车上货品放置的区域,此区域货品存放在移动中的车上,称为移动储区。,42,配送车货品摆放管理规则的重要性,43,在配送车上货品的放置区,此区域货品较难依产品别在固定有限的范围内做有效的区隔,使得物流中心在进行出货作业时应对配送的路线、区域均应详细规划。,44,(1) 配送计划,配送计划要点流程(如图 1-5 ),45,(2) 配送计划业务流

9、程,1-6配送计划业务流程,46,图 1-7 出货指示,47,图 1-8 驾驶记录表,48,(3) 车辆排程系统(Vehicle Scheduling System 简称V.S.S),49,图 1-9 车辆排程系统的输入与输出,50,(4) 移动储位管理,当配送计划决定后,配送路径也经由各项评估决定优先顺序。当装载货物上车时,必须依照“先达后进”的原则。,51,(a) 按照配送计划决定后的送货优先顺序,对时间与量方面,做严密的考虑。(b) 当优先顺序决定后,在驾驶记录表上应载明路线优先顺序与到达时间,并告之驾驶。如下图1-10,52,53,(c) 货物装载的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尺寸。 (d)

10、装载车内的储存空间应预留一块位置,以利配送货品顺序的移转调配和人员取货站立用。 (e) 货品装载单位上,应附上客户名称、卸货顺序的标示卡,并正确存放在事先规划好的移动储位编号上,如图,54,55,货品1-A商店,货品2-B商店,货品3-C商店,56,四个储区(预备、保管、动管、移动),货品保管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会流经存放保管,在物流中心要完全的掌握货品流向,就必须对这四个区域加以管理。,57,移动单元MU - Moving Unit,每一个移动单元有一身份证识别ID 标签。要做好储位管理,就必须对每一个移动单元的ID 标签能完全掌握。,58,(五)储位管理的对象,图 1-12 储位管理的对象

11、,59,(1) 保管货品 例如栈板、箱、单品或其它包装方式,这些虽然在保管单位上有很大差异,但都必须加以管理。 (2) 其它资材 其它资材可区分为下列三项: a.包装材 贴标(Labeling)、重新包装(Repacking)、组合包装(Copacking) b. 辅助材 就是一些栈板、容器等搬运工具 c. 副资材 就是经补货或拣货作业拆箱而剩下的空纸箱,60,(六)储位管理的构成要素,图 1-13 储位管理构成要素图,61,(1) 储位空间,必须考虑到空间大小、柱子排列、梁下高度、走道、机器回旋半径等基本因素,再配合到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方可做出完善配置。,62,(2) 物品,(a) 供应商

12、: (b) 商品特性: (c) 量的影响: (d) 进货时效: (e) 品项:,63,而后考虑的是如何摆放,(a) 储位单位: (b) 储位策略的决定: (c) 储位指派原则的运用: (d) 商品相依需求性。 (e) 商品特性。 (f) 补货的方便性。 (g) 单位在库时间。 (h) 订购机率。,64,(3) 人员,人员包括了仓管人员、搬运人员、拣货、补货人员等。,65,(4) 关联要素,搬运与输送设备 需考虑商品特性、物品的单位、容器、栈板等因素,以及人员作业时的流程与状况。 储放设备 如商品特性、物品的单位、容器、栈板等商品的基本条件,再选择适当的设备配合使用。,66,(5) 作业需求目标,(a) 空间使用率要高。 (b) 作业方便确实。 (c) 进出货效率快。 (d) 先进先出。 (e) 商品好管理。 (f) 盘点容易确实。 (g) 库存掌握无浪费。 (h) 配送快,无缺货。,67,(6) 资金,68,(七)储位管理的方法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