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844698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81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商友敬先生曾说:“今日的中小学诗歌教育,应该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发展。一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二是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三是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才是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诗教。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感悟语言、想象画面、体验情感为主,将“读” “说”与“想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让学生在读读、品品、说说中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录音。(2)了解乔羽。(3)制作重点词句的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三遍,画出生字词语。(2)搜集乔羽

2、资料,认识乔羽。(3)搜集儿童诗歌。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唤醒体验,走进诗境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课余时间是每个同学最向往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总能和小伙伴一起尽情欢乐,享受快乐的时光。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课余时间都有哪些活动?谁先来试试。2学生交流。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课余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当时的快乐。有一位词作者也被同学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所吸引和感染,因此,他把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他就是乔羽爷爷。后来,由一位作曲家刘炽(ch)给这首诗歌谱了曲。同学们想听一听吗?4多媒体播放歌曲录音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生欣赏。欣赏后请学生简单谈谈

3、感受。5这首歌歌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6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桨” 。提醒学生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木” ,书写时“木”的横要长,托住上部。 2 / 8请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为什么“双桨”的“桨”下面是“木”?预设:划船的桨是用木头做的,所以下面是“木” 。学生书空“桨” 。7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题。8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预设: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划船?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优美的歌曲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兴趣倍增。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引

4、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板书课题时相机教学生字“桨” ,并引导学生据义记形,体 现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字教学的理念,便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二、初步诵读,学习生字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1)请同学自由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3)再读课文,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划船?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拼读生字,交流如何识记生字的音和形。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带生字的词语和课后练习 3 中的词语),检查词语的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三拼音凉、爽翘舌音周平舌音洒(2)你有什么好办法

5、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吗?教师重点指导:“塔”右部上面是“艹” ,下面是“合” ,里面有短横;“周”同字框里是“土” “口” ;“洒”右边是“西” 。(3)分节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通顺。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不读通课文不开讲。 ”课文读熟了,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字 词 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重点, 3 / 8同时又是启蒙教育的开端。学生只有掌握了生字词,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二学段要培养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三、再次诵读

6、,感受诗语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 “我们”是谁?是从哪里知道的?预设:“我们”是少先队员,可以从书上的插图知道,还可以从文中的“红领巾”知道。3 “我们”在哪里划船?预设:在海里。课件出示北海图片。教师告诉学生:北海,在北京市西城区,故宫和景山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全园以北海为中心,有永安寺、濠濮涧、画舫斋、五龙亭、九龙壁等名胜古迹。琼华岛耸立湖中,上面有 35.9 米高的藏式白塔,是北京的游览胜地。4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插图,思考从课文中还了解到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5组织学生交流。预设:北海公园景色很美。小朋友划船很愉快。小鱼儿听我们歌唱。风吹在脸上很

7、凉爽。预设:小船儿怎么推开波浪?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 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 问题意识。初 读课文时, 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针对文本质疑问难,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到北海景色优美,少先队员划船愉快。2指导书写生字,请学生观察课后生字表,说说怎样写好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洒” “悄” “愉” “排”是左窄右宽;“塔” “墙”左小右大;“塔”右边的撇要穿插到“土”下;“忄”的笔顺是“点、点、竖” ;“土、车”作左偏旁时,最后一笔横改为提

8、。 4 / 83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书写提出如下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学生书写之前,让学生观察字帖,交流写好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写好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自学能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2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在北海划船,非常愉快。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遵循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 进行对话。二、精

9、读理解,感悟诗境(一)丰富表象,感受“秀美” 。1让我们也一起去北海看看少先队员们划船的情景吧。课件出示第 1 小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书本插图,想一想: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美景?美在哪?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北海美景。预设:我们在北海划船,小船儿推开波浪,向前驶去。美丽的白塔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岸边绿树葱茏,枝繁叶茂,像给北海镶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公园里有一座座房子,青瓦红墙,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拟人”手法。(1)小船儿没有手,怎么可以推开波浪呢?想一想,小船儿有了手,就像什么?(人)(2)作者把小船儿当成人来写,再读读第一句,觉得

10、小船儿更怎么样?(可爱、有趣)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修辞、文体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 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 5 / 8拨,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故意制造“冲突” ,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 “推开”上,并通过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小船儿变得更可爱, “我们”更快乐,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拟人的表达效果。4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指导朗读:北海的水是这样清澈,北海的景是这样美丽,我们在海面上划船,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画面中吗?

11、自由练一练。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北海的水真清,美极了。白塔掩映在绿树丛中,美极了。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 绿树红花。 )5品读第二句。(1)创设情境: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坐上船,划起桨,让小船儿轻轻飘荡。这时,一阵风儿吹来,你觉得怎样?预设:自由自在、舒服、凉爽、惬意、开心(2)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二句。6齐读第 1 小节。(二)品词析句,感受“喜悦” 。1课件出示第 2 小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想象情境。预设:看到阳光洒在海面上,微风吹过,海面上波光粼粼。看到小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听到我们在唱歌,唱得很

12、好听。3指导学生品词析句。(1)朗读第一句话,发现有什么特点?(2)作者把鱼儿当成人来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3)小结:把鱼儿当成人来写,写出了鱼儿自在、欢乐,也表现出了“我们”很快乐。4此时在海面上划船,会有什么感受?5练习朗读。(三)追问“幸福” ,激发情感。1课件出示第 3 小节,自由读第 3 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 6 / 8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做完功课,会玩些什么?怎样玩?预设:在海面上划船,或者和小伙伴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3文中给小伙伴提出了什么问题?4联系上文,说说“我们”的幸福生活体现在哪里?预设学生回答:做完功课,可以尽情玩耍。5

13、讨论: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文中有没有回答?预设:有两种回答。文中有回答。请学生找出文中的语句,说一说。文中没有回答。(1)出示课件: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说说红领巾指谁?“红领巾迎着太阳”中的“太阳”仅仅是指天空中的太阳吗?还指什么?(党、祖国)(2)诗中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的?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6练习朗读,读出快乐幸福的感情。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围绕大话题“读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展开。围绕大话题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线索简洁、清

14、晰。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同时想象画面,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意境,积累语言,提高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品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将积淀的情感表达出来。三、诵读全文,领悟写法1齐读全诗,边读边找找三节诗有什么共同点?2学生交流。预设:每节诗第二句相同,一共出现三次。3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第二句出现了三次是不是重复了,能不能删掉前两次?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预设:不能删掉。删掉后读起来不完整。教师小结:是的,这在歌曲或诗歌中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反复。 7 / 84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老师读第 1 小节第一

15、句,齐读第二句。女生读第 2 小节第一句,齐读第二句。男生读第 3 小节第一句,齐读第二句。大家边读边体会,每节反复出现这一句,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少先队员们生活得很开心。少先队员们划船很愉快。5教师小结:在每节诗中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通过三次反复,更表达了少先队员们愉快的心情。6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感受少先队员们的愉快、幸福。7练习背诵:按板书自由练习背诵,齐背、同桌互背、指名试背。8多媒体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录音,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体会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并没有对 学生只进行系统的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对比、朗 读等语文方法,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