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837397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以新的理念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全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于我们来讲,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角度

2、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报告指出,“ 发展各 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 贯彻发 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2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

3、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更是把“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定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于我们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具体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兰州的迫切需要。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

4、显著标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不仅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对社会的规范、调控、凝聚作用,为构建和谐邯郸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价值,同 时文化产业还具

5、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3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市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从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看,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城市的内涵、品位、以及生产力发展,归

6、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愈来愈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持续性的战略支点。因此,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硬实力” 在全省名列前茅,但“软实力”相对滞后,这不仅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与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也很不相称。这样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联系在当今社会,文化有着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就其事业属性来说,文化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就其产业属性来说

7、,文化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其运营主体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同时,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也有4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但性质、目 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

8、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2004 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外 围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 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从文化产业分类来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追求精

9、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后者以批量生产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些要素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5果,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截然分开,在许多情况下互相交叉与渗透;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

10、组成部分,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而文化事业的这一主要目的,需要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2意识形态与市场属性分析。意识形态属性主要是指政治属性。一般来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决定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会文化形态又影响一定社会

11、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基础的、能动的促进作用。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衍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不就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形态属性或意识形态色彩淡薄的。很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博物馆(为了保护国6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和图书馆(向公众提供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资源)可以说是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而有些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电视等是有着很浓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因此,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

12、与事业、产业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政党与政府已经难以控制渠道的多样化和人们选择的自由化。社会发展到了文化事业是否意识形态相关,都要通过和借助于市场或产业化的载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时代。在现代社会,离开了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要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几乎成为不可能。现在,兰州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了相当数量的产业集团,这些产业集团在履行“ 喉舌” 使命的过程中,无不借助于现代产业运作机制积极组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文化产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市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

13、力量。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简单地把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与市场属性进行对立,更不能把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简单剥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排斥其市场属性,又要防止无视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加分析地将文化事业全部推向市场,更不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而致使文化产业发展裹足不前,或是忽略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思考(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7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强盛,自立于世界民

14、族之林的根本大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目标:“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发 展文化事业首先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健康活跃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节

15、、假日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搞好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节。 积极保护、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二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地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建设。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解决文化站列编问题。建立和规范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制度,实施分类管理。要加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培训,使文化事业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提高。三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要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四要大力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加强少儿文化工作的行业管理,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五要充分发挥文化

16、事业单位的核心和辐射作用,大力促进文化8产业发展,事业与产业互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机制。大力开拓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社会扶持力量,为文化事业长足健康发展建立良性运营机制。然而,真正做到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高度。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 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在区域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和应景敷衍,力避“ 文化快餐 ”和“ 文化垃圾”的出现。真正的文化必然是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整体升值。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