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837375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语和宾语是句子成分,施事受事说的是它们与动词的关系。主语有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如:我吃饭。施事主语。 饭都吃光了。受事主语。宾语一般是受事的,但也有非受事的宾语。如:吃麦当劳。吃食堂。食堂是场所不是被吃的东西。也有少量施事宾语。如:我晒太阳,烤火。从关系上说,应该是太阳晒我一、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通过把古今声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声调有这样一些变化规律: 1.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即清声母平声阴平、浊声母平声阳平。 2.浊上变去指全浊上声归

2、去声。全浊指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而次浊和清声母的上声字依然读上声。即全浊上声去声、清和次浊上声上声。 3.入派三声指入声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就现在讲,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而清声母的入声字则比较混乱,分散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即全浊入声阳平、次浊入声去声、清入阴、阳、上、去。二、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都是从中古语音的“平、上、去、入”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四声各分阴、阳,共计八类)演变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有分化,有合并,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各种方言的调类多少并不相同,但不出于古四声(八类)的系统,而且演变规律比较整齐。调查的结果是

3、吴语上海市区话现有 5 个调类,附近的苏州话则有7 个调类,粤语广州话多至 9 种调类(入声因不同的元音,阴入分化成两类)等等。普通话语音发展较快,只有 4 个调类【论文关键词】声调 中古语音 近代语音 现代语音【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 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

4、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 、 广韵 、 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

5、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 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 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 舍曰: 天子圣哲是也。 ”周颙传记云:“ 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

6、,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 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中古时期的“四声” ,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 ,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 。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 、上 、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

7、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浊上变去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入派三声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

8、学称之为“入派三声”。 “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 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声字的分配有所不同。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读去声,其次是阳平,再次是阴平,最少

9、的是上声。次浊入声字的演变最有规律,现代汉语一律读去声,全浊入声的演变也比较有规律,一般读为阳平,清入声读为阴阳上去四声的都有,缺乏规律性。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以平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 ,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 ,次清古声母“ 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 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 。如:全清古声母“古” 、 “走”,次

10、清古声母“口”、 “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 “是”,次浊古声母“五”、 “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 “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 “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

11、 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除北方方言区外,其它方言区都保留古入声,但是各地保留的情况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留-p、-t、-k 三种塞音韵尾:粤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的一些地方都比较完整保留-p 、-t、-k 三种塞音韵尾。2、收喉塞音韵尾: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保留喉塞音韵尾。3、塞音韵尾消失,古入声字自成一个调:湘方言、闽方言的一些地区以及北方方言区的部分地区古入声字塞音韵尾消失,但自成一调。例如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西昌话,古入声字自成一调,古入声

12、字“急、竹、曲、黑、各、尺、岳、合、白”等字都读31 调。四、小结:关于语音声调的发展变化,以上均是根据“古音声母的清浊”来展开讨论的,此外,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还有(1)声母是否送气、 (2)韵母主要元音的长短等等。(1)例如南昌话的阳平,今不送气纳“魔棉蒙麻泥南人来劳罗额牙”等为一类,今送气的纳“婆朋菩排掐从层除前求群”等为另一类;(2)例如广州话的入声分为 3 类,其中阴入分为 2 类,阴入 1 读 55,主要元音不是长元音;阴入 2 读 33,不如阴入 l 短促,一般总是以长元音为主要元音。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本文只在古音声母的清浊方面对声调的演变做了简单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