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58364245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 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中国缺乏距今10万到3万年之间古人类活动遗址的考古 发现,所以,不能构成否认东亚地区现代人的祖先来自东非证据”的观点,对此我们应该( ) A.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我国的史前文化在自身的基础上产生的 B根据史记等丰富的文献资料证明我国史前文明是土生土长的 C因国际学术界的观点触痛民族自尊而痛斥 D因

2、国际学术界的观点荒诞不经而不予理睬2墨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日: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 皆非。”与该观点最相近的是 (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3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年“为户 (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由此可知, 秦国的户籍制度有助于 ( ) A.人口逐步增长 B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 C抑制土地兼并 D民众迁

3、徙和阶层流动4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道,而 且以“破经”为非法。这反映了汉唐以来 ( ) A.儒家习惯于依注作疏 B儒学面临着信仰危机 C儒学扼杀了思想自由 D儒学逐渐走向了僵化5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 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 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 况最主要得益于 ( ) A.曲辕犁的使用 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 D政府重农抑商6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的“前无古

4、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 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 A.“经世致用”的诗风 B唐代的政治环境开明 C唐代的文化教育繁荣 D唐代庶族阶级的崛起7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 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曾出使辽国的苏辙说过:“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 朝铜钱。”宋朝纸币的使用 ( ) A.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主要因向辽国输出铜钱导致供应紧张所致 C促使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流通币种

5、 D解决了北宋中期“三冗”导致的财政困难8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 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 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C隐含了王阳明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9下表为1893年中国城市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晚清 ( ) A.实行了行省制度 B市镇经济在全国占据重心地位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市镇在城市化中具有重要地位10.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幅漫

6、画反映了当时 ( ) A.封建正统思想摇摇欲坠 B知识分子传播新的思想 C“三从四德”已经崩塌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1.袁世凯:“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至不得 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这反映了 ( ) A袁世凯主张维护民主 B袁世凯感到无奈痛心 C北洋时代走向近代化 D北洋政府虚伪的面目12. 1918年,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国民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 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 地,泽被寰区。由此可知,当时严复 ( ) A.放弃了进化论 B找到

7、了崭新的救亡道路 C主张学习西方 D背离了当时的思想主流13.土地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根据右图所示土地分配证所示信息,该时期土地分配能够( ) A.调动农民阶级抗战的积极性 B使翻身农民积极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C具体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实现使土地私有制改变为土地公有1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 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 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经济方面最主要的进步之处是 ( ) A.建国初经济恢复和发展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形成完整国民经济体系 D建成东北重工业基地15.古代希腊罗马

8、神与人的契约构建了人与神的权利义务,也规制着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的原则, 这些原则都是出自于神,不是人类的产品,不守法就是渎神。因此,由于对神的敬畏,城市人 们有着很强的守法意识。据此可知,古希腊罗马 ( ) A.蕴含人文精神 B人与神的契约体现了法治源头 C实行法律至上 D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影响16. 1215年,英国贵族在教会的支持下,逼迫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明确规定国王必须遵守 的各种具体法律规范。材料表明英国 ( ) A.确立君主立宪 B实践启蒙思想制定资产阶级成文法 C法律体系完善 D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17.汉武帝时期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中原的中国或中国的中国;古希腊和罗马

9、帝国时期欧洲人眼中 的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印第安人眼中的世界是中美洲那片相对独立的乐土。这一现象反映 了 ( ) A各区域文明物质生产水平低下 B各民族区域都自认为是世界中心 C世界普遍存在地域性闭塞的状态 D各民族区域间活动开拓范围有限1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19.林肯颁布最后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自己“在合众国政府遭受武装叛乱时期,依据合众 国陆海军总司令职权,为剿灭上述叛乱而采取适当的与必要的军事手段”,正式解放叛乱各地 的黑奴。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 A.实施民族压迫政策 B战争形势开始利于北方 C奉行三权分立原则 D危机时期行政权力扩张20.根据下表

10、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 A.大危机爆发前已经建立协调机制 B争夺制定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 C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经济危机 D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1.“千百万贫农群众加入集体农庄,在农庄中使用着最好的土地和最好的生产工具,他们从前过 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如今在农庄里上升到中农的水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 版)上述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描述 ( ) A.夸大了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 B说明苏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 C表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最佳途径 D体现了苏联政府对农业大力支持的态度22.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国出兵朝鲜。7月7日

11、,“联合国军”赴朝参战,朝 鲜内战变成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迅速将“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 1951年2月下旬“联合国军”反攻至三八线附近,此后战事进入胶着状态,这一基本格局一直 持续到1953年7月达成停战协定。志愿军赴朝作战 (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B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政治版图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 D使“冷战”重点转移至亚洲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B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C新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工人结构变化 D科技革命带来阶级关系变化24.毕加索对

12、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曾这样解释:“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 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副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 宣传”。由此可知,这幅作品 ( ) A遵循了写实的原则 B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C挖掘了人类的感情 D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第卷(非选择题 共5 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2题,27题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 相当规模。1 4 0 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 与西

13、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 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 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 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 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 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 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 7.6 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对的蔗糖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 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 自甘蔗,因为烟草。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 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