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8364193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题型讲解和练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类型和断句的方法教学目标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把握内容,概括中心重点文言文句式难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教学过程趣味互动:你想到哪个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金者之所,因攫(ju)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就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一、考试要点文言文是

2、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文言文学的阶段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的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你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的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年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的掌握程度”。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是分值有所增加,其二是向课外延伸,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常用实同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把握内容,概括中心;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简单评价。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简答题和问答题等形式,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今后文言文阅读的考査题型将趋于多样化,考查将体现出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1.文本材料的选择中考文本材料的选择趋向于课外,选材多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人文精神内容。2.考查要点(1)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词义,学文言文也不例外。在文言语段的考查中,常用实词、虚词的常用词义和基本用法是必考内容。其中实词包括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

4、活用,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考查。(2)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所选文言句子,或是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上有典型性,包含常见的文言文语言现象的重要语句,或是与文章的中心相关的关键语句。(3)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和情感体验。考查侧重于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主要包括理解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归纳作者的基本观点、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对人物进行评价等。这类题型既是对文意理解的深入考查,也是利用对文言材料的阅读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另外,开放性试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各自对文言

5、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没有唯一答案。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文言文。二、备考策略1.重视诵读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文言诗文,要注意句中和句间的停顿。要把握好停顿,首先要理解句意,句中停顿不当,说明你没有读懂。比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停顿意思就变成了“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停顿才能顺情顺理。诵读古诗文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停顿的划分也就不难了。掌握停顿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不应中间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不应中

6、间停顿。在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可能做到背诵部分精彩段落甚至全篇,这是加深理解、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2.加强文言积累文言文由于距离当今社会时代久远,语音、语意、句法等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疏通理解句意、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复习中对重要的文言知识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实词。文言实词的意思实实在在,比较明确,直接影响到对文言句子的理解,所以,文言实词的理解就成为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除了要注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还应注意以下几种现象: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有些词语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同

7、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和用法可能不相同。复习时,要注意分辨。如“属”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是隶属,归属,如“召令徒属”;二是相类似,如“神情与苏黄不属”;三是类,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四是连接,如“属引凄异”;五是同“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发展到现在,其意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复习时要积累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江”“河”,古代特指“长江”“黄河”,现在词义范围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人的配词义范围缩小了;“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在

8、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放弃某种利益,词义转移了,变化比较大。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即“通用假借”,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字由两种情况而来,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本来没有这个字,而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二是本有其字,而作者根据使用习惯或方言,用其他的字来代替。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高兴。就本字和通假字间的音、形来看,本字和通假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多数是字形有联系,并且一般是以笔画

9、少的去代替笔画多的字。懂得通假字的这个特点后,当我们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用字通假”的角度来考虑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每个实词都属于某个词类,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偶尔具有另一词类的语言特点,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另一个新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根据不同的情况,词类活用可以细化为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公将鼓之”。鼓,作动词,意思是“击鼓”。名词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作状语,作“用箕畚”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险,意思是险峻的大山。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

10、苦,使.受苦。“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意思是“认为.奇怪”。 中考试卷中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对词类活用进行考查:一是直接解释句中重要的加点词语;二是选择解释正确(不正确)的项;三是判断并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项。需要注意的是活用词要按其活用的意思来解释。(2) 积累常用虚词的主要用法。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总结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于、其、以、何、虽、然、故、安且、为、乃等,复习文言虚词这一知识点时,要善于归类整理,辨析它们在句中的用法。中考试卷中主要在句子的翻译中来考查对虚词用法的掌握,单纯考查虚词用法的题目将会逐渐

11、从试卷中淡出。3.准确、通顺地翻译重点语句翻译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要从基础字词入手,分别对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加以解释,然后连缀成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成分缺少的补足,成分多余的删除,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做调整。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翻译时还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同原文保持一致,注意保持原文语气,是陈述语气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语气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语气的应译成疑问语气。译文应通顺流畅,通俗易懂。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简要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态度

1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简要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从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既是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之一,也是中考的考查点之一。复习时要有意识地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向,不断丰富自己的答案,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5.注意知识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中考注意了向课外的延伸,试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课外文言文选文一般比较浅易,题目中涉及的字词也往往是课内学过的重要词语,只要有着扎实的文言功底,平时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迁移能力,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就会迎刃

13、而解。 文言文句式 (重点)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陈胜者,阳城人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

14、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15、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臣诚恐见欺于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予群从所得.恐为操所先.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