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8364178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一、重点字词坍(tn)塌 扰乱(ro) 白桦树(hu) 帐篷(png)废墟(x) 干涸(h) (i)挨着 (i)挨骂 溜达(li) 酬劳(chu) 水渠(q) 刨(po)根问底二、重点词语解释慷慨:大方,不吝啬。溜达:散步,闲走。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琢磨:思考,考虑。微博:细小单薄,数量很少。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本意为地面上的植物,这里名词作动词,指长出草木。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三、文章解读(一)文章总体分层第一部分(第 1 段):揭示主人公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第 2-12 段):叙写“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受到他热情的招待,

2、看他种橡树,听他讲在山上种树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13-18 段):叙写“我”第二次与牧羊人见面,牧羊人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山上树林面积宽广、树木挺拔,山下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流淌着溪水。第四部分(第 19-20 段):叙写“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看到树林茂盛,泉水奔流的景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第五部分(第 21 段):表达了对植树老人毅力和精神的感佩之情。(二)文章详细解析1.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解析】(1)写出了作者游历的阿尔贝斯山地生活环境的恶劣;(2)与下文了解的几十年后这里的美丽富饶形成强烈的对比;(3)衬托了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以及他顽强的毅力

3、,突出了牧羊人力量的伟大。2. 品析第2段“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环境描写的作用。【解析】运用景物描写,写出普罗旺斯的荒凉、干旱让作者想要找水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3. 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表现出了环境的恶劣。4. 第 4 段中说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解析】表层:牧羊人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让人觉得神奇不可思

4、议。深层:他的热心相助,让我感受到像在干渴时喝到了清凉的泉水。5. 赏析“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风吹在瓦上的声音想象成“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巧妙而形象。6. 第 5 段对牧羊人的生活情况介绍有何作用?【解析】这一段通过了对牧羊人的房屋、家具、猎枪、服饰的描述,表明了牧羊人是个做事认真、细心、有条理的人,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7. 赏析“过一会儿,他挑出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

5、生动地写出了牧羊人选橡子时生怕有一颗不发芽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下文牧羊人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做铺垫,侧面展现了牧羊人对生活地热爱与执着。8. 品析“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的含义。【解析】表现出了牧羊人植树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有着更崇高的想法。9。 找出第 10 段描写牧羊人种树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解析】“戳”“放”“埋”等动词表现出了牧羊人种树时认真的态度,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题型解法解读】分析动词表达效果: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应根据不同的发出者来进行。发出者是人,动词

6、的作用就是鲜明生动地展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发出者是物,就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物体怎样的特征。10. 分析“他说,他五十岁了,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的记叙方法。【解析】这里运用了补叙,交代了牧羊人独自在山上种树的原因。11. 第 12 段是否可有可无?为什么?(句段作用题)【解析】交代了“我”与牧羊人的道别,也引出了下文“我”的再次造访。12. 赏析“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比作薄雾、地毯,生动地写出了远望树林所见地景象,与五年

7、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牧羊人种树已经取得很大成效。13.分析“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中“一直”的表达效果。【解析】“一直”写出了牧羊人种树的坚持,表现出他品质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14. 品析“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的含义。【解析】“毁灭”指一战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隐含着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赞美。15. 牧羊人不再放羊而改养蜜蜂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解析】写出了牧羊人对树苗的关心和爱护;侧面衬托出当地环境改善了很多。16. 赏析“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8、的表达效果。【解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白桦树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17. 赏析“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的表达效果。【解析】表现出了牧羊人的艰辛劳动和执着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感动和敬佩之情。18.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第十五段的结尾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作用?【解析】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顽强毅力和改造自然力量的赞颂。19. 分析“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的作用。【解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与前文描写“荒原”的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之大。20. 第 19、20

9、两段环境描写的文字,对表现植树老人的品质有怎样的作用?【解析】以环境的优美、人们生活的舒适,从侧面衬托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当地居民的高贵品质。21. “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指什么事?“我”为什么会这样的说?【解析】“上帝才能做的事”指改变这里的环境。因为老人常年坚持用自己的努力把荒山变成绿洲,完成了在常人看来只能由上帝才能完成的事,体现了作者对老人顽强的毅力、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三)主旨概括本文赞扬了牧羊人不求回报、自发地为大众造福的高尚情操,也劝勉人们应像牧羊人一样不求回报地为世界做出贡献,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四)阅读技巧拓展【线索】本文以“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为线索。线索的分类:人、事、物、景、情、时间推移、方位转换等。线索判断的方式: 贯穿于全文的,将文中的事件、人物串连起来的; 能够从侧面衬托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的。【环境描写】文章开头描写荒山干旱、少树、缺水的荒凉景象,表现出牧羊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侧面衬托了他排除万难,坚持植树的顽强毅力;结尾处描写树林茂盛、泉水奔流、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出牧羊人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侧面衬托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