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8364173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中考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复习提纲(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知识梳理1】一、如何分清说明的对象:(1)首先,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上,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2)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二、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从文章说明事物的内容着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作者为了要在文章中

2、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显著的位置。(3)文中没有明确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对象和特征。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分析文章结构,抓段落的中心句(常常是段落的首尾句)。(2)重点关注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也”“此外”等词语。【例题精讲】例1.(难度)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

3、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第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巩固练习】(难度)聂凤乔所著的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提供了最基本的判别原则:粳米粒型短而宽厚,一般呈椭圆形,腹白(大米腹部不透明的白斑)、心白(白斑在米粒的中心部分则被称为心白)较小,色泽蜡白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而籼米呈长椭圆形,腹白较大,色泽灰白无光,呈半透明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粳米口味好于籼米,我国最好的大米产区一般都在东北三省,蒸煮出来食味最佳,但籼米由于黏性较差,颗颗分明,南方的一些炒饭多用籼米来做

4、。文章第段依次从形状、_、_、透明程度、_ 及_这六个方面将粳米与籼米进行了比较,其中前四点的作用是。(6分)序号说明方法判定特征所起作用答题规范1举例子列举出具体例子对前述情况加以说明易于理解、具体、可信具体详细地说明了2列数字通过具体、准确的数量来说明相关情况准确,有说服力具体准确地说明3作比较对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特征把与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4列图表通过图表来说明事物一目了然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知识梳理2】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2、划线句

5、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1)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2)体现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3)结合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例题精讲】(难度)有了好茶,还要有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合适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忌用有烟气及异杂味的燃料。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中、低档茶可用93100水冲泡。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据试验,93、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来掌握。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

6、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热水瓶等。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具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上的泡沫刮去,冲沏即告完成。第段运用了_ 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 _(5分)【巩固练习】(难度)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

7、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第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其作用是(3分)【知识梳理3】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现象,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

8、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说明。(2)注意标志性的词语。以时间顺序的说明文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以空间顺序说明的说明文常会出现“东”“西”

9、“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以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3)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例题精讲】(难度)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碗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碗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第段的说明顺序是,说明的

10、内容是。(4分)【巩固练习】练习1.(难度)最耐渴的动物方舟子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只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

11、,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分蒸发掉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空气可以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

12、白天储存在体内的热量,到了气温较低的晚上,就会逐渐释放出去。这时候,大羚羊又能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这样在第二天白天时,它可以储存更多的体热。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儿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为了防止脱水,大羚羊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

13、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犬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就这样,通过种种独特的方式,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性是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文字有删改)1.第段中“这个产出比”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2第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说明方法,作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