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8363598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的确,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西亚、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等。因此,不能死板地看待“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虽然汉唐丝绸之路基本走向大致固定,但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选取不同的走向。我们曾经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发现一件公元474年至475年阚氏高昌王国护送各国使者出境的记录,它勾勒出当时南北、东西交往的路线;也说明当时虽然兵荒马乱,但丝绸之路仍然通畅。历史上,丝绸之路干道周边强大的势力,都希望能够控制这条既有经济利益又有军事价值的交通路线。吐鲁番出土的一些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商旅行走在丝路上的记录,也记载了强大的国家制度对于交通路线的维护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东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

3、贡献。甚至有些今天看来比较偏远的城镇,在某个历史时段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位于今陕西最北端靖边县的统万城,在北魏打通了从河西到达北魏首都平城的捷径之后,就成为西方世界与平城交往线上的关节点。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这两方面的情形,在历史上都留下许多的例子。如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

4、关系,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中国传到新罗、日本。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虽然我们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5、)A. 丝绸之路已不再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而是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之路。B. 丝绸之路既有经济价值,也有军事价值,只有势力强大的国家才能控制好这条路线。C. 山西最北端靖边县的统万城因为比较偏远而成为西方世界与平城交往线上的关节点。D. 无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是好是坏,人们之间文化的交流通道从未中断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段从丝绸之路的命名写起,得出了不能死板地看待“丝绸之路”的结论。B. 文章主题部分侧重从中国与波斯文化交流方面来论证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C. 文章列举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论证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有交

6、融的观点。D. 文章用金银器和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的事实,证明了波斯与中国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3.下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丝绸之路的含义和范围越来越广,这得益于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及考古发掘的进步。B. 丝绸之路走向大致固定,但不同时代有不同变化,这也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C. 从出土文书中有关阐氏高昌王国护送各国使者出境的记录可知丝绸之路的演变轨迹。D. 从撒马尔罕壁画、波斯文、阿拉伯文献及一些考古发现中可见中国文化对中亚、西亚的影响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喷发英武正气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

7、。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

8、,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

9、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

10、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

11、一切就会活起来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在宗璞的作品里,除了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 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李建军宗璞: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包括长时间被淹没、误解的滇西战役等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B.

12、 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C. 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领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富有新意。D. 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5.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6.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

13、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科学家制订了后续拓展实验计划,进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并筹划发射数颗量子卫星,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其团队下一步将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合作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与奥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对接测试,正在开展量子密钥分发实验,8月底将具备洲际量子保密通话的条件。潘建伟说,中国与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合作也正在计划中。德国、意大利的地面站预计在2017年年底做好开展相关实验的准备。这表明“墨子号”不仅可跟中国的

14、设备对接,也可与世界其他国家符合要求的设备对接。此外,科研团队还将努力实现量子通信与经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传输,与有需求的用户对接,开展量子通信现实应用。潘建伟说,目前“墨子号”实现的天地量子密钥分发有个前提,就是“墨子号”必须可靠,因为密钥是“墨子号”发送的,如果“墨子号”把密钥泄露出去,那么整个过程就不安全了。他说,科研团队下一步还要开展基于量子纠缠的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一旦成功,将最终实现所有密码学者梦想的“圣杯”。他希望这项工作今年能够完成。在更长远的规划中,中国科学家的目标是建立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兼卫星总指挥王建宇说,单颗低轨卫星无法直接覆盖全球。目

15、前“墨子号”一次过境开展实验的时间约为10分钟。如果卫星在1万公里的轨道上,那么发送密钥的时间就可持续几个小时。如果卫星在3.6万公里的轨道上,地球的三分之一就能一直看到卫星,这些地方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密通信。所以理论上有三颗高轨卫星就能覆盖全球。“所以墨子号只是一个起点,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构建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王建宇说。然而,目前“墨子号”的量子密钥传输只能在地影区,也就是没有日光干扰的黑夜进行。“我们需要攻克全天时量子通信技术以及获得更高衰减信道下的量子通信能力。这是我们下一步实现全球量子保密通信必须要走的道路。”量子卫星科学应用系统

16、总设计师、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彭承志说。最近,潘建伟、彭承志等科学家已经在地面实验中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白天远距离(5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这一突破验证了日光条件下星间和星地之间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为未来构建基于量子卫星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扫清了一大关键技术障碍。潘建伟说:“这证明卫星组网突破地影区限制是可行的,下一步我们会围绕这个方向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我们希望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最终能够构建完整的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在国防、政务、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与经典通信网络实现无缝对接,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下一代国家信息安全生态系统。也希望进一步探索对广义相对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