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58362738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再创造中,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特别是作为主创,“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

2、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缺乏“才、胆、识、力”,难以产生令人刮目的“心思”,难以在既有本文前“取舍”自如,更难以成就“自成一家”的风骨和神韵,也就难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成功改编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近10年多数创作已证明,原作照搬未必是尊重,大幅改动未见得就是背离。尊重不是机械复制,更不是曲意逄迎或肢解;而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而且,一定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如果一位艺术家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而不是个劣等工匠,那么他在改编小说为舞台剧或改编舞台剧为电影时,就会把原著

3、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曹禺对巴金小说家改编的经验同样道出了经典改编成为新的经典往往被忽视的二度创作中的原创性。曹禺说:“应该把改编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改编同样需要有生活。”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经典改编只有拥有了创造性元素,即具有了再生性,才能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我国古典戏剧中的赵氏孤儿是,牡丹亭是,现代小说生死场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与舞台呈现也是。经典是记忆艺术,是人文思考与审美价值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传递着时代精神又超越

4、时代的局限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抵达。纵观近10年内地现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不难发现,老实厚道者不在少数,很多编剧和导演似乎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原作的“搬运工”,把剧本中的文字复制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中主创者的艺术创造力乏善可陈。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能力不足外,难以排除的就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一旦困顿于既得利益之中,被其捆绑,戏剧作品往往充满了功利性,造成灵魂审视与精神关怀的缺失,这样的创作在当代舞台比比皆是。经典改编中也不乏实例。(摘编自张荔经典改编何以成为新的经典)材料二:林冲是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人们对其惨烈的悲剧命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理解。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重

5、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他由一位隐忍的豪杰英雄演变为坚贞的忠臣义士,最终的结局也被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作品的改编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道德信念,作者将自己的谏官经历融入到了戏剧创作中,将小说中的个人恩怨上升为戏剧中的忠奸斗争。在现代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作家以林冲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全新的改编,包括吴永刚的话剧林冲夜奔杨绍萱等人集体创作的京剧逼上梁山、吴祖光的话剧夜奔等作品。而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引发了一次次的收视热潮,这种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于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也从一个层面验证了水浒传的无尽魅力。这些作品对于林冲形象的改编

6、有两大亮点:一是加强了林冲与娘子夫妻感情深的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真实丰满。二是对于人物结局的改编,作品的观赏性更强,更能感动广大观众。透视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现代改编,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政,治权力机制的制约和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从人的层面来看,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吴祖光在夜奔序中说:“我爱这一群人,这一百零八个大孩子,他们有的是互爱、互助、坦白、天真;重义气如山斗,视生命如鸿毛;这一切一切不都是现代人所缺欠、所不屑为的么?世情的浇薄使我们更倾心于水浒里的同情与温暖。”作者显然看重的是这群“可爱的强盗”身上所凝聚的纯真质朴的人性,而这些都在功利世俗的现代社会

7、中消失殆尽。在林冲与老兵交接草料场时,两人的交谈如此质朴真诚,表现出患难之中人情的可贵。这位身份卑微的老兵出于善良温厚的本性,给予林冲这位落难英雄力所能及的关照,使这位苦命的好汉在严寒中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新戏汲取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吴永刚的剧本林冲夜奔突出了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细致描绘出林冲的性格由委曲求全到决绝复仇的转变过程。作者坦言改编的动机除了喜爱水浒人物外,还有现实因素的刺激。“自幼生长在现代高俅军阀势力压迫下的北方,在农民当中那些血淋淋的故事,是常常听得见见得着的。水浒中人的印象,便常常活跃在童年的心中。”“想把水浒传中的血淋淋的故事,写成活生

8、生的教训!”(摘编自程娟娟论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1.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改编,只要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就能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B.明代李开先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其宝剑记中的林冲是个坚贞的忠臣义士。C.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这也得益于影视艺术的发展。D.不少改编后的水浒传人物性格更真实丰满,观赏性更强,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著改编不拘一格,既可以改人物的形象,也可以改故事的结局。B.水浒传多次被搬上荧幕,是对其具有的无尽魅力的充分验证。C.新戏

9、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所以每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D.经典改编要成为新的经典,就必须拥有创造性元素,具有再生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的红楼梦拍成电视剧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C.莫言的红高粱)拍成电影D.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成黄梅戏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经典改编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傻穄子张港穄,读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

10、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奔小康了,脱贫致富了,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老

11、老田?”“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60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

12、:“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嚯!傻穄子!”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

13、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你吃过傻穄子?”“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你想吃?那中,跟我到家!”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不好吃拉嗓子 ,咽不下去。”“饭好了哎傻縩子捞饭做得了”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

14、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稳子? 这事我解不开疙瘩。”“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

15、.这不你来了。”“田老伯,做傺子捞饭,可是难哟。”“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称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愿再种傻穄子了。B.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在内的干部的劝说。C.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D.市长端着碗吃傻稞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关于傻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