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58356517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点串讲02文言文(知识梳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2 文言文知识梳理u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2、矣。”(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3、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研读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已:停止。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

4、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研读第八章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譬:比喻,比方 篑:盛土的筐子。 止:停下来 平地:填平洼地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研读第九章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知:同“智” 者:的人释义:有智慧的人不

5、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研读第十章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

6、:“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研读第十一章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宽恕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研读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小子:老师对学生的

7、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 迩:近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大学之道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

8、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9、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

10、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研读第一部分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

11、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研读第二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运:运转,转动 所以:表原因 乍:突然、忽然。 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交: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

12、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研读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是:代词,这、此

13、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研读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之:取独 四体:四肢 是:代词,

14、这 贼:伤害 凡:凡是 若:就像 始:刚刚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子四章研读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