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356237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餔其糟 ()歠其醨 () ()莞尔 ()洗濯 ()鼓枻 ()憔悴 () 凝滞 ()答案:, 2辨音渔父 () 自令放为 ()父亲 () 为什么 ()答

2、案:,;, 3.辨形 尔() 鼓 () 溪纱() 气() 缧 () 其泥() 洗 () 强() 拔 () 起() 邮 ()挖 ()答案:莞,浣;枻,泄,绁;淈,倔,崛,掘;濯,擢,戳【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 同 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2.古今异义(1)形容枯槁古义: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 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 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

3、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 歌唱(2)名词作动词 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 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刃有余 (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 戍卒叫,函谷举 (4)而客逾庖而宴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莞尔而笑 (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6)见是以见放 敢陈愚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 图穷匕首见 (7)于何故至于斯 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8)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4、可以濯吾缨 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

5、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2关于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

6、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精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图解文本】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探究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7、。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探究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3文章结尾部分渔父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探究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

8、吾缨”“濯我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4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探究报任安书(节选)采用书信体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司马迁表明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了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

9、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5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思路提示参考意见: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比如冯友兰先生说过,中

10、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义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含英咀华】(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二)“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

11、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三)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有关屈原的妙语集锦

12、(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离骚)(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5)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6)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7)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对联)(8)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美文欣赏】汨罗江边林非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汨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的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 汨罗江边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江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