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355412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20归去来兮辞(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名师导课-解读教材重点、难点一、课文补注1.陶渊明与菊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此句的意思是庭园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却喜旧日栽下的松菊犹在,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呢?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他归田后,家里“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常对菊而坐,采菊东篱。诗人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爱菊的原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的菊像松一样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在严霜的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的独特的“贞秀”品质令诗人赞赏不已。菊是诗人的自喻,菊象征着诗人孤高

2、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能祛百病,菊为制颓龄。”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陶渊明与菊已合二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两个典故。由于这两典都与归田隐居有关,“菊”就与孤标傲世的隐士结缘了。后人用这两典,有的表现隐者的孤高个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有的表现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宋赵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顷,菊松三径,不如归去!”2.陶渊明与“五斗米”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的处世观。陶渊明在他39岁时直面不得志的仕途也吐出了“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的心声,做出了忧道不成,“只好躬耕自给”的抉择。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的宋史陶潜传有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他之所以“解印绶去职”,绝不是嫌位卑职微,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一表现了正直的读书人那

4、种清高孤傲,“不善交结俗人”的美德;二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伟丈夫气概;三体现了不与污浊官吏同流合污,蝇营狗苟的高尚节操。二、课文赏析归去来兮辞赏析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敬服之情,无以复加。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行文注

5、意对仗骈偶,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赋予景物以人情,以个性。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鲜明的例子。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选择双声词、叠韵词、叠词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

6、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结构严谨而周密。归去来兮辞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用韵文辞赋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触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结尾一段综述情志。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原文作者:李景华)学习归去来兮辞 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课文第一段,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

7、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蔑视权贵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一。第二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归意。陶渊明能“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他的饮酒诗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为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二。第三段表现了陶渊明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桃花源记中有

8、“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故事表述;读山海经中有“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委婉表达;饮酒诗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直白陈述;乞食中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另有诗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生活是如此艰辛,还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宁肯受贫穷,也要守节操,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之三。第三段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闲雅的读书生活,更有躬耕田亩的苦与乐。这是陶渊明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第四段呈现了陶渊明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这是其五。“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

9、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也流露了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总观以上分析可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可以说,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 原作者:王家康)三、类文荐读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10、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提示: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恶融入到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眷恋回忆之中。接下来诗人以轻松欢快、平淡柔和的笔调描绘了幽雅秀美的田园风光,抒写了自己悠闲自得的乐趣,给全诗带来了一种淡泊和睦的气氛。刚烈的本性抒写和柔和的田园描绘在本诗中更替交融,互相映衬,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典型心情:对腐败的官场的无比厌恶和憎恨,复返自然后的庆幸和喜悦。可把本诗与归去来兮辞对照阅读,可更深刻地体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

11、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提示:陶渊明是古代士大夫中第一个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发现了劳动的美并在诗歌中歌咏它,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平淡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趣。乞 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提示:自诗经以来,专以“乞讨”为题材的诗篇,唯陶渊明乞食一首而已。陶渊明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心甘情愿地做起自食其力的田舍翁来了。这一时期的诗作

12、,歌咏了田园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和劳动美(如归园田居其三)。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演出了一幕至今仍摧人泪下,令人痛断肝肠的大悲剧诗人乞食。诗人在诗中,不是刻意地宣泄自己的痛苦与怨怒,而是表现一个与虚伪险恶的上流社会并存的古风尚在的平民世界,由衷地赞美存在于人民之中的仁爱精神,讴歌了人情之美,颂扬了那些用真情和友善温暖别人的人们。人情美和田园美、劳动美构成陶渊明田园诗的三大主题。而人情美是陶渊明田园诗所表现的最高境界。有了人情美,寻常之物如桑麻榆柳、陋宅草屋、鸡鸣犬吠才构成田园美,寻常之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构成劳动美。着意表现人情美,正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

13、术魅力之所在。试问,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人情美呢?四、阅读方略文言文阅读之四: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一)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

14、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

15、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