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308916 上传时间:2020-12-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中语文 2.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

2、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2、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

3、: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

4、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 学习过程(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

5、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4、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6、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

7、,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6)若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微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

8、人之力不及此C、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 B的 C代秦军(三)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

9、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

10、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6、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伏笔与照应得当。(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