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829623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 代主义、后 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 20 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 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

2、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 那里,内容居于主 导地位, “内容 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 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 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

3、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 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 题,表 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 “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 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 现 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

4、、隐喻、意 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 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 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 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 观情 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 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 现、 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 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 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

5、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 、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 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2012 年 02 月 21 日 24 版,有 删改)1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 20 世纪形

6、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19 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

7、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二、古代诗

8、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 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 见, 则非唯失一 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

9、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 君,而伊尹、周公 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 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 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 ,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 为尊、亲、 贤者讳。与此戾矣。 ”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 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

10、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 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 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 传之, 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 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曾巩书魏郑公传后)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夫以谏诤为当掩 掩:掩饰B. 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C. 而其事至迫 迫:逼迫D. 然则焚稿者非欤

11、非:不对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作者曾巩对“谏诤”所持态度一组是(3 分) (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 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文章立论明确,见解独到。作者盛赞魏郑公,并明确提出了应该公开谏诤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肯定了谏书存在的重要意义。B. 文章叙议结合,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将谏诤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

12、的历史影响。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论题。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而成为一代明君,晚年却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 ,而生追思郑公之忆。D. 文章结构圆和,章法严谨。全文以述唐太宗从谏、郑公善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5 分)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首清诗,然后回答 89 题。晚 望 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

13、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 分)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金樽清酒斗十千, 。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3)五 步 一 楼 ,十 步 一 阁 ; , ;各 抱 地 势 ,钩 心 斗 角 。(杜 牧 阿房宫赋 ) 乙

14、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俄罗斯妈妈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944 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 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 们 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 队伍边上的一个年 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 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 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 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 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 连卡 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 月份就在 卢加牺牲了。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 得又瘦又小, 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 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 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 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 一动。她 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