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829573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等东北四校201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四校 2012 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守德” 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 ,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其实,在“冰火两重天” 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 道德两难 ”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

3、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

4、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

5、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 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 了才想起“ 补牢”, “积重”了才想起 “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 (3 分)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

6、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 年“ 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 。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 “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D一方面,18 名路人对车轮下的 “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7、。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 “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

8、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D “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德问题“ 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

9、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 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

10、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

11、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裁能书计 通“ 才” B商以让冀 退让C融自刺不殊 死 D讽洛阳令收考授 暗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 (3 分)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机事

12、大小,莫不咨决之。 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B扶风人士孙奋空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5

13、 分)(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虞美人 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 (5 分)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2)策之

14、不以其道, 。 (韩愈马说 )(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5)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新闻现场魏柏林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

15、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 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