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代人赋》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243194 上传时间:2020-12-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代人赋》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代人赋》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代人赋》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代人赋》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辛弃疾代人赋赏析陌上桑麻破嫩芽,东郊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幕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首词的题目是代人赋,意思是代别人或拟别人的口吻而作,但他表现的却是词人闲居乡村时的思想感情。词的上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乡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陌上桑麻破嫩芽,东郊蚕种已生些”这两句,写春天来到田野,春风吹绿了路边的桑树,柔软的枝条吐出了嫩绿的幼芽。天气暖和了,东头邻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正在缓慢蠕动。“东郊蚕种已生些”的“些”字,这里当句末语气助词用,古

2、汉语在这种情况下读“SA”音。“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幕鸭”。这两句,写词人远望见到的情景:平坦的山坡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一群黄牛犊一会吃草,一会欢叫,再远处快要落山的太阳斜照着带有几分寒意的树林,暮归的鸭鹊,点点栖攀在树的枝杈上,准备栖息。这四句,词人是按照空间层次描写景物的,先近后远,再更远,画面逐渐扩大,并且有看有听,边看边听,声画相融,使得春的生机跃然纸上。在这里,词人抓住了桑与蚕,草与牛相关联而且富有江南农家特征的景物,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图,而“斜日”、“寒林、“暮鸭”作为初春田园的衬托,点染了一片背景,这样以景衬景有主有衬,层次分明,色彩明丽,使人感觉到田园之美,享受了田

3、园之乐。“柔”字和“嫩”字,突出了新春景象,道出了词人的喜爱之情。“破”字显示了春天不可遏制的蓬勃生机,形象生动,把嫩芽绽出之状写活了,和“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细”字写出了草的纤细、柔嫩、可爱。“鸣”字写出牛犊过了一冬之后,初到春天草地的欢快活泼,并表达出词人听到这种欢快叫声之后的愉快心情。着此一字,尽得风流,一冬寂寞无声的田野,一下子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使人感到生机莹然,充满了欢快情趣。而嫩绿的细草与黄色的牛犊,色彩的配合又十分鲜明醒目,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点”字既是形容遥望中的归鸭小如墨点,又有绘画笔法点墨的意思。在远处的树木上,归鸭似乎是画家用笔点上去的墨点儿,

4、这个“点”字,用的神妙,他凝聚了词人的精神情致。本来一说“寒林”、“暮鸭”这样的字眼就马上令人产生凄哀之意,他们在古典诗词中一般都带有这样的感情色彩,但一经词人的妙手点化,中间置这么一个“点”字,感情色彩骤然改变了,成了可欣赏的对象,这是移情的结果。下篇通过城乡对比,表现词人对乡村的喜爱,也流露出对城市中腐朽的统治集团的鄙视和厌恶。上篇词人是静看、静听。由于田野初春风光的美好,使词人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信步去游赏这美好的风光。“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青旗就是酒旗。词人在游赏时看到了远山、近山的不同景致,看到了大路小路互相交错,悠然自得,兴致勃勃,真想以酒助兴,喝上几杯。正好不远处酒

5、旗徐飘,有一卖酒人家,于是词人便快步前去。这三句写景物的可喜和词人的心情轻松愉快。尤其是“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它是全稿的主心骨,使得前边的许多景物,霎时间活跃起来。“酒旗”在这幅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江南早春图里,使画面别有情趣,“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词人在这山乡酒家饮着美酒,回想起可恶的官场生活,把城乡生活作一对比,发出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感慨。在词人看来,真正的春天在乡村,乡村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城中的桃李虽美,但要担忧风吹雨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还不如乡间小溪边的荠菜花,不愁风雨,稳占春光,欣欣向荣。“风雨”,这里指政治风雨。我们从城中桃李

6、的风雨飘零和乡间荠菜花的迎春开放这鲜明的对照中,即可以感到词人强烈的爱情感情,也可以看出词人留恋于乡村美好风光的同时,没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心情的轻松愉快,却没有遮掩住他为国事忧虑伤感的情怀。人闲居,无可奈何的忧国之思却没有办法割舍。辛弃疾作为一位饱经忧患后的闲居者,也很自然地看重乡村风光的清新优美和劳动生活的淳朴安闲的一面。他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并把他们作为纯真的象征,与官场生活那污秽的东西相比。他这样写是非常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人说辛弃疾胸中有一种“真气”,这种“真气”充益在他的作品中,景物、情感都是真实的,二者自然地凝合在一起,绝无矫揉造作之嫌。但我们不应忘记,辛弃疾是一位乡村生活的旁观者,他不可能有终年辛劳的农民那种对乡村生活的深刻复杂的体验,他的眼里流不出老农那种即苦涩又甜蜜的泪水,他只写出了他见到感到的东西,他依然是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