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200259 上传时间:2020-12-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5.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

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

3、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

4、朝乐府机关翻译、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文人的

5、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

6、高潮。(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B. 汉乐府写女性题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开创了我国叙事诗的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C. 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押韵和平仄上略有不同。D. 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文章梳理了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B. 文章在介

7、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D. 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诗歌的风格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 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B.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上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C. 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D. 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

8、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错误,从第一段来看,乐府是秦代开始设立音乐机构,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B项,“汉乐府写女性题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错误,第三段说的是“被称为

9、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由此可知,成为典范的是乐府双壁,而不是“汉乐府”。D项,“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表面上风格迥异,内在美是相同的,如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

10、,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是介绍不同时期民歌的特点,尤其强调了二者的相同之处,并非是把二者进行对比。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

11、持一致。本题中,A项,“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由此可知,“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

12、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13、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让中国的传统诗词“火”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来“咏”唱中国最美的经典诗词。在第一季节目中,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以中西方结合的方式诠释登鹳雀楼这首“登高望远”之作,成为了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这首仅有20个字的经典诗词传至遥远的欧洲,被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以中英德三国语言再次

14、唱响。当登鹳雀楼的歌声在多瑙河畔响起,孩子们悠扬动听的歌声与果敢的演奏交响共鸣,带给众人别样的感动。登鹳雀楼的英译之作出自97岁高龄的翻译巨匠许渊冲老先生。工整和谐的英文翻译,“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胸襟跃然眼前,让国内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许渊冲老先生本人也表示:“这样中青结合,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摘编自再造流行与经典经典咏流传重磅回归,中国经济网2020年1月29日材

15、料二: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紧跟新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在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首先,根据“台网融合,先网后台”原则,节目将在播出前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微博话题互动、线上活动发起、原创作品征集、短视频投放等,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一季打造出“读诗成曲”和融媒体互动的节目模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朗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还可以听到用自己声音唱出的诗词唱段。“读诗成曲”是将诗词传唱与AI技术深度结合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意义的挑战。总导演田梅表示:“为了让大众有更好的体验,读诗成曲在线互动系统一直在测试、完善,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它迈出了AI语音在文娱

16、跨界应用上的第一步。”另外,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撒贝宁形象,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节目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摘编自经典咏流传引领潮流的融媒体文化传播,光明网2020年1月28日)材料三:和引进模式节目的遇冷、疲软相比,原创文化节目的全面发力是近年来电视综艺领域的最大亮点。去年和今年年初,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不论是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国家宝藏的“记录式综艺”新形态、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传播模式的新开拓,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的创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