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128499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一单元测评(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凝结(nn)雅俗(y)勉强(min)蜕变(tu)B.趋势(q)迁就(qin)禅宗(chn)盛行(shn)C.耆卿(q)两橛(ju)嗜好(sh)诲盗(hu)D.提倡(chn)管锥(zhu)笼统(ln)梵文(fn)解析:A项,“蜕”应读“tu”;C项,“嗜”应读“sh”;D项,“梵”应读“fn”。答案:B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楼阁羡妒简陋颦蹙B.斩截深挚涕泪野

2、蛮C.渺小恐惧混乱吞咽D.唢事炫耀妨碍鹦鹉解析:D项,“唢”应为“琐”。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虽有中共体多国部队及南非和中非政府军的“阻击”,中非反政府武装依然势成骑虎,节节胜利,反映出其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能力。B.媒体普遍认为,两国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C.在传达上级文件的会议上,与会代表鞭辟入里地学习,吃透了精神,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思想,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规划。D.两国石油公司领导人正式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石油进出口合同,双方都表示,无论国际形势怎样变化,都将信守这一君子协定

3、。解析:A项,“势成骑虎”,骑在老虎背上,要下来而下不来。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本处应该用“势如破竹”。C项,“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不能修饰“学习”。D项,“君子协定”,指不经过书面上共同签字,只以口头上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望文生义。答案:B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周杰伦的青花瓷对高中生非常熟悉,他的歌曲被人们广泛传唱。B.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C.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是要靠我们共同努力,众志成城。D.关于高中教材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是一件非常

4、麻烦的事。一则学生学习任务重,二则名著晦涩难懂。解析:A项,主客倒置,应是“高中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非常熟悉”;C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是“是否”,后面却只有对应“是”的内容;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关于”造成主语残缺。答案:B支一招判断主语残缺“三法”1.介词“由于”和“因为”还可作连词,因此判断起来更复杂。但可以把握这样一个规律:如果“由于”和“因为”后跟的词语可以作后边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介词滥用造成的主语残缺。2.若去掉使令性词语后句子通顺,表意明白,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滥用使令性词语造成主语残缺。3.几个分句中,形式上只有一个句子有主语,把这个句子的主语补到其他几个分句中,若不合逻

5、辑,就是主语残缺。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A.B.C.D.解析:句承接开头说明“阅读与写作”合为一体,句具体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句说明“阅读与写作”脱离的后果,句小结内容。答案:D二、现代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每小题3分)论“以文

6、为诗”朱自清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有诗文分界的问题呢?这有很长的历史。原来古代只有诗和史的分别,古代所谓“文”,包括这两者而言。此外有“辞”“言”“语”。但这些都没有明划的分界,诗与史相混,从雅颂可见。诗、史、辞和言、语相混,从老子庄子等书内不时夹杂着韵语可见。至于汉代称为楚辞的屈、宋诸作,不用说更近于诗了。汉代是个赋的时代,那时所谓“文”或“文章”便指赋而言。汉代又是个乐府时代,假如赋可以说是霸主,乐府便是附庸了。乐府是诗,赋也可以说是诗,班固两都赋序第一句便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出于楚辞和荀子的赋篇,性质多近于诗的雅颂,以颂美朝廷,描写事物为主,抒情的不多。晋以后的发展,才渐渐专向抒

7、情一路,到六朝为极盛。按现在说,汉赋里可以说是散文比诗多。所谓骈体实在是赋的支与流裔,而骈体按我们说,也是散文的一部分,这可见出赋的散文性是多么大。赋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那么,汉人所谓“文”或“文章”,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了。乐府以叙事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它发展到汉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诗。可是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是成立在魏、晋间的阮籍的手里,他的意境却几乎全受楚辞的影响。魏、晋、六朝是骈体文和五言诗的时代,但这时代还只有“文”“笔”的分别,没有“诗”“文”的分别。“有韵者文”“无韵者笔”,是当时的“常言”。赋和诗都是“文”,和汉人意见其实一样。另一义却便不同: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是

8、“文”,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是“笔”。这个说法还得将诗和赋都包括在“文”里,不过加上骈体的一部分罢了。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时人特别强调“诗”“笔”的分别。杜牧有“杜诗韩笔愁来读”的句子,可见唐一代都只注意这一个分别。杜牧称韩愈的散体为“笔”,似乎只看作著述,不以“文”论。韩愈和他的弟子们却称那种散体为“古文”,韩创作那种散体古文,想取骈体而代之,也是划时代。他的努力是将散体从“笔”升格到“文”里去,所以称为“古文”。他所谓“文”,似乎将诗、赋、骈体、散体,都包括在内,一面却有意扬弃了“笔”的名称。唐人连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在内,都还没有想到诗文的对立上去。宋代古文大盛,散体成了正宗。

9、骈体不论是抒情的应用的,也都附在散体里,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王应麟困学纪闻有评应用文的(骈体居大多数),虽分评,却都称为“文”,这个“文”的含义,正是韩愈的理想的实现。这样,“笔”既并入“文”里,“文笔”“诗笔”的分别,自然不切用了,于是诗文的分别便应运代兴。诗文的分别看来似乎容易,似乎只消说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就成了。可是不然,宋人将诗从文里分出,却留着辞赋,似乎自己找麻烦,但一看当时“文体”的赋的发展,便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成立了诗文对立的局势,而二者的分别又不在韵脚的有无上,所以有许多争议。争议虽多,共同的倾向却很显明,那就是风诗正宗。(选自朱自清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于“

10、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诗与史组成的古代的“文”与“辞”“言”“语”几者间没有明确的区分,老子庄子等作品是其有力的证据。B.汉代所谓“文”就是赋,赋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赋的支与流裔的骈体又是散文的一部分,故“文”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C.魏、晋、六朝时期对“文”有另一种释义,所谓“文”是与“笔”相对的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包括所有的赋、诗和骈体。D.宋代,散体成了正宗,“笔”并入“文”里,“无韵者文”,形式包括赋、骈体、散体等,这些也都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解析:C项,不是包括所有的骈体,而应该是骈体的一部分。答案:C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辞的屈、

11、宋诸作,近于诗,但不是诗,这说明古代诗、史、辞、言、语之间的划分不明显,诗文分界也无从谈起。B.汉代的赋与骈体逐渐从诗中分离出来,且二者都具有浓郁的散文性,这是因为作为散文一部分的骈体是赋的支与流裔。C.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成于魏、晋间的阮籍之手,且可见楚辞之影响,而汉末的乐府孕育的五言诗也不无抒情的痕迹。D.宋代,将“笔”并入“文”里,所以“文笔”“诗笔”的分别就不甚明了,只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的说法也非楚河汉界。解析:B项,赋与骈文并未从诗中分离,文中无依据;赋具有浓郁散文性的原因,文中未作说明。答案:B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文对立在出现之前,经历了几

12、个重要的时期,如汉代、魏晋六朝、唐代,先后出现了诗史的分别、文笔的分别、诗笔的分别。B.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当时只注意到“诗”“笔”的分别,即使韩愈和他的追随者扬弃了“笔”,也还未料及诗文的对立。C.到了宋代,诗文才出现分界,这与历代文学样式的发展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唐诗的飞跃与突破、“笔”归到了“文”中等。D.诗文对立存在许多争议,是因为根据韵脚的有无不能区分出诗与包含在“文”中的用韵的“辞赋”,而“风”是诗的正宗却显而易见。解析:A项,诗史的分别出现在先秦时期,而非汉代。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24分)温润如玉朱自清郭林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大

13、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忧郁。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读先生的文章,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中说道:“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每回重读

14、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且不说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

15、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历来是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生花:“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呀?”“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文章提到的“七板子”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秾,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欢乐苦少忧患多”的惨淡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