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8128365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八)周而不比(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课时跟踪检测(八) 周而不比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周而不比周:团结B观其所由 由:理由C好行小慧 慧:聪明D不以人废言 废:拒绝解析:选BB项,“由”是“经由,经历”的意思。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群而不党党:_(2)友直,友谅 友:_(3)则远怨矣 远:_答案:(1)名词作动词,结党营私(2)名词作动词,与交友(3)形容词作动词,远离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B节用而爱人C忠告而善道之 D晏平仲善与人交解析:选CC项,忠告而善

2、道之,“道”通“导”,劝导。4下列对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视其所以以德报怨君子不以言举人君子以文会友不以人废言A/B/C/ D/解析:选B名词,行为;介词,用;介词,因为。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人焉廋哉毋自辱焉君子矜而不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解析:选D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6名句默写。(1)_,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不以言举人,_。(3)事君数,_;_,斯疏矣。(4)君子以文会友,_。答案:(1)君子周而不比(2)不以人废言(3)斯辱矣朋友数(4

3、)以友辅仁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7上述文字,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是_答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8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答:_答案:以身作则。示例: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凡事都应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曰:“凡人

4、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庄子列御寇)9第一则材料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是:_答案: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10请说说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答:_解析: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写辨人之难,但可以用远离自己、靠近自己、处理纷乱等九种情境来辨别人的忠诚、谦敬、能力等九个方面的优缺点,这种方式既有其可取方面、合理性,也有不全

5、面之处。答案: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于是他提出九种方法,从忠诚、谦敬、能力、智慧、信誉、廉洁、节操、仪态、色欲等九个标准出发,考察人在九种情境中的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而完成对人的综合考察,可以说这样的由表及里的识人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局限性就是提出这九个标准未必全面,并且人心既然有多面,仅凭一两处细节就评判一个人总会有失偏颇。参考译文:(二)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晨晚上的固定周期变化,可是人却将厚厚面皮露在外而将真情深深掩藏于内。因此,君子使人远离自己考察其忠诚,使人靠近自己考察其谦敬,使人处理纷乱考察其能力,突然诘难

6、他来考察其智慧,迫以紧急期限来考察其信誉,委以钱财考察其廉洁,告之以险危考察其贞节,令其醉酒忘形考察其礼仪规矩,从男女杂处中考察其色欲心态。经过上述九种证验,不良之徒就会从中被发现出来。”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雷峰樵叟序方孝孺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然不妄交接,遇佻之徒恒趋避焉。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 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雅

7、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或问之曰:“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叟曰:“若奚言之固也?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曰长者,曰先生

8、,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庸以自目,孰云不称?若奚言之固耶?”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

9、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式:法式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 课:督促完成C其如名实之爽何 爽:差错D庸以自目 目:看待解析:选A式:效法。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樵叟自号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出没于波涛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C彼樵者习其事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D爰为作赞 臣为韩王送沛公解析:选DD项,都是介词,相当于“替”。A项,连词,于是/介词,因为。B项,介词,在/介词,对。C项,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自己。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在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

10、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C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明雷峰樵叟自号“樵叟”的意旨,并借以批评那些名不副实的人物和浮夸的社会风气。D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反问,既使行文音韵和谐,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又起到了增强语言气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解析:选B“和渔夫、农夫的对比”错,文章不存在对比。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译文:_(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译文:_答案:(1)乡亲有纷争不能辨明(对错)的,县吏(

11、就会)与他们一起登门向雷峰樵叟询问这件事。(2)不熟悉法度律令,不懂得爵位名号,却骄傲地以古代贤良的臣子自居。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予 病 之 者 良 久 固 不 敢 尤 而 效 之 特 取 其 薄 而 易 为 者 自 号 亦 欲 矫 里 闬 之 弊 反 浮 风 而 归 之 淳 耳 且 予 虽 不 躬 樵 者 之 事 而 能 得 樵 者 之 乐解析:“固”“特”“亦”“且”“而”均为句首标志词,“尤而效之”是成语,根据这些即可断句。答案: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参考译文:雷峰樵叟,是台州宁海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谦逊有礼,每一代都有人才出现,到了樵叟更是为乡里人敬重、效法。樵叟品德醇厚,孝敬父母恪尽为人子的本分,对待兄弟和睦互敬,因此孝顺友爱之名远近闻名。然而樵叟不乱交接外人,遇到轻佻不安分之人总是避开。有蛮横无理之徒凭借自己势力强大,希望与他交好,樵叟最终没有屈服。樵叟遇到在朝廷当官的,就把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